按: 這是201310月~2015年1月,小弟應「愛芳療」網站,以Japes Liao為名為「園藝家經驗談」專欄所寫作的一系列文章之一。
擷取自「愛芳療」,〈德國洋甘菊知識篇〉
========================================
西洋香藥草的學名&相關知識:德國洋甘菊(Matricaria recutita)〔註1〕
〈學名〉Matricaria recutita 或 M. chamomilla
〈中〉德國洋甘菊 菊科/母菊屬 一年生草本植物
〈英〉German chamomile 〈德〉Kamilla
〈日〉カミツレ(加密列)、カミルレ(加密兒列)
〔原產地〕地中海沿岸
正如台灣的老奶奶會為受風寒的孫子煮薑湯一樣,在歐洲的傳統家庭,
老奶奶則會為感冒的家人泡上一壺德國洋甘菊花茶。西歐一帶,德國洋甘菊廣而易見,
性如雜草野花,行走在河谷、曠野、田邊,甚至城內居家的花壇、花徑、盆栽,
都可瞧見她中間明黃突起如蜂巢,而外圍亮白花瓣似雛菊的可愛花朵。
然而,身處副熱帶台灣的我們,則只能在寒冬時細心呵護著其幼苗,
滿心期待春天一到,得以開出數朵小白花,拿來泡杯花茶過過癮!
//學名&相關知識//
Matricaria recutita 或 M. chamomilla
屬名語源 Matricaria -〈拉〉matrix(子宮)
種小名語源 recutita - 〈拉〉recutio(翻轉、向下彎曲)。
德國洋甘菊的學名〔註2〕是Matricaria recutita,前面的屬名Matricaria,
語源自拉丁文的matrix(子宮)。之如此命名,大約是指該花常用於婦幼的保健治療上吧!
所以,此花常給人家一種「媽媽寶寶」的形像,而中國稱之為「母菊」,應該也是同出此理。
而其後的種小名recutita,則源於拉丁文recutio,意指「翻轉」或「向下彎曲」。
該詞表現的是其花瓣的特徵,亦即開花時,其花瓣會像吐舌頭般,向下彎曲或翻轉。
而德國洋甘菊又有另外一個學名:M. chamomilla。
屬名相同,而其後的種小名chamomilla 則語源自古希臘文chamaimēlon一詞。
該詞是複合字,由chamai(在地面)和mēlon(有蘋果香味的東西)所組成,
意即「地上的蘋果」。這裏指的是其獨特的花朵香氣,在人們靠近德國洋甘菊花圃時,
總會聞到一股淡淡的、類似蘋果的香味。
英文German chamomile一詞,則是German(德國產的)和上述chamomile(種小名)的複合字。在德國又尊稱其為「藥草之母」(die Mutter der Heilkräuter),自古以來即常見使用於家庭之民間藥草中。
到了近代歐洲,特別是德國的商店或藥局,除了琳瑯滿目的單方或複方花茶外,
各類護膚軟膏、護唇膏、洗髮精等等,常都帶有德國洋甘菊的成份。
而除了可以舒緩感冒癥狀外,歐美人仕也常於睡前來杯熱騰騰的德國洋甘菊花茶,
使其宛如回到母親的懷抱般進入甜美的夢鄉。〔註3〕
再者,據稱德國洋甘菊還是植物的醫生(plant’s physician),在古代常將之栽種於有病植物之側,使其恢復元氣。而又因其內含大量強大抗炎症作用之天藍烴(azuren),又有「藍色洋甘菊」(blue chamomile)之稱。
最後,要注意的是,同屬菊科的摩洛哥洋甘菊(Chamomile moroccan,學名Ormenis mixtra)與其成份相異,切不可代用。
//栽培經驗分享//
繁殖方式:播種
德國洋甘菊原生於乾冷氣候之西歐,性如雜草野花。
故「乾」、「冷」、「野放」是其栽種要點。
初次栽種,可於入冬前後,於花市購買花苗或自行播種。
其種子極為細小且為好光性,催芽時需亮光,萬不可以土覆之,此點至為重要!!!
待發芽後,則可選苗之健壯者,移入花園地植或盆植。然盆栽者,較不易開花。
而在台灣北部的地植經驗告訴我們,寒冬一到,即要在植過德國洋甘菊的花壇處,
尋覓自生幼苗〔上圖即為德國洋甘菊幼苗〕,為其拔除周邊雜草或病弱幼苗,並略施薄肥後,
即可任憑生長,切勿溺愛多施,而致虛胖易病(特別易生徽病)。
我的栽培經驗是,舉凡花似太陽者,多需充足日照,
故栽培過程中,讓植株多曬點冬陽,也很是必要。
〔註1〕
有關德國洋甘菊的學名&相關知識,主要編譯、改寫自:〔日〕大槻真一郎、尾崎由紀子合著,《ハーブ學名語源事典》(日本:東京堂出版,2009),頁9。另外,亦參考英文維基與德文維基相關條目。
〔註2〕
植物的學名一般都是拉丁文、斜體,並有兩個詞:前為「屬名」(名詞),後為「種小名」(形容詞),故又稱二名法。若二名之外,尚需補充說明者,則於種小名後,加注「種加詞」,則為非斜體之一般拉丁字形。
〔註3〕「母菊」,百度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