擷取自「愛芳療」,〈撫慰與保護的香藥草 蒔蘿〉
========================================
西洋香藥草的學名&相關知識:蒔蘿 (Anethum graveolens) 蒔蘿是古文明愛用的藥草及香料。它以中西文化交流為背景,肩負健胃安神的功效,更有頑強的生命力、芳香的氣味和纖美的形貌,是一款值得在現代社會中推廣的香藥草。 |
古文明常用的香藥草 - 蒔蘿
西元前1534年的古埃及草紙,Ebers Papyrus中,就寫著蒔蘿可以治療頭痛。而在後來的希臘、羅馬文明,以至於整個歐洲文化裏,蒔蘿都一直扮演著居家常備良藥的角色。
中國方面,北宋.唐慎微《證類本草》云蒔蘿「生佛誓國」。又引唐末五代.李旬《海藥本草》,云其「生波斯國」。按佛誓國在今印尼蘇門答臘西部,為一受印度文化影響的佛教國家。而《海藥》的作者李旬即為回回人。可知蒔蘿途經南方海道及西域傳入中國。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云「蒔蘿、(又名)慈謀勒,皆番言也」。說明了「蒔蘿」之名得自外國名詞的音譯。事實上,蒔蘿的波斯語為Shebet或Sheveed,和中文音有些相近。
世紀羅馬藥草書Pseudo-Apuleius Herbarius
英國牛津大學Bodleian Library所藏11世紀寫本,右中頁緣處所畫即蒔蘿
蒔蘿籽在西方文明中,自古被用來治療胃腸脹氣及驅風。尤常用來治療小兒腸絞痛。由此,蒔蘿衍生出助你一夜安眠的意義。睡前喝一杯蒔蘿籽茶,或在門口掛一束蒔蘿葉,甚至隨身攜帶蒔蘿香包,都被認為既能安神,又可驅魔避邪。而英名dill的語源dilla,就意指撫慰。〔註1〕
《本草綱目》亦言蒔蘿「主膈氣、消食,滋食味」,並引古籍言其可「殺魚肉毒」,具有殺菌功能。更因它味辛,性溫而無毒,所以「多食無損」!
自收乾燥蒔蘿籽
蒔蘿花和齒葉薰衣草花的插瓶,氣味甜靜,調和的色彩也令人心安
蒔蘿的美味異國料理
烹飪方面,蒔蘿是東歐及土耳其人的最愛。
尤其土耳其人極愛以其葉入菜,如其著名沾醬Haydari,即以優格混合碎蒔蘿葉而成。另外其在日耳曼系的國家也頗受歡迎,如酸黃瓜即是以蒔蘿花、白芥末籽為香料來醃製。蒔蘿葉多與涼菜拌食,因其氣味遇熱即消,佐熱食時需在起鍋後加入。
Haydari,蒔蘿優格醬,口感柔和馨香,常沾食生黃瓜(圖片來源)
土耳其的餐桌,中間三道菜都用上了蒔蘿葉(圖片來源)
德國廠牌的酸黃瓜,包裝上有蒔蘿花葉、白芥末籽等
蒔蘿花要在含苞未放時採收,若無花時,用種籽代替也無不可
台灣冬季常見蒔蘿面市
台灣冬季常見的蒔蘿一般稱其為「茴陽」,常被誤認為茴香。
蒔蘿的生命力極為強健,只要秋冬之際在溼潤的土中淺埋種籽,注意排水及日照充足即能生長。我曾見過長滿蒔蘿的廢耕菜園,一片淺黃花海在夕陽微風中十分壯觀。
蒔蘿的葉片略帶藍綠,纖細如絲,蜷曲交錯,傘形的淡黃小花星佈其間,觸手即有特殊的甜香沁人心脾,是一款相當動人的香藥草。
蒔蘿,可和其他食用植物如芫荽、胡蘿蔔和葱、芹等合植
開滿蒔蘿花的荒園,連極具侵略性的大花咸豐草也沒能壓過她的生長
蒔蘿花
學名及相關常識
〈學名〉Anethum graveolens 繖形科/蒔蘿屬
〈屬名語源〉源自古希臘語ánēthon [ἄνηθον],語出aneson [ἄνησον] 或aneton [ἄνητον],與大茴香(anis)同
〈種小名語源〉源自兩個拉丁辭彙gravis,意指重的;olens,意指氣味正在飄的,原型為oleo,合指氣味很重的
〈英名語源〉英名dill,可能源於古斯堪地那維亞語dilla,意指鎮靜、安撫。其餘如古英語dile,古薩克森語dilli,今日的北歐語系如德語dill,荷語dille,拉脫維亞語dilles等,皆大同小異
〈原產地〉原生於俄羅斯南部、環地中海地區及西亞等地
〈特徵〉一年生草本。莖直立,葉形呈三至四回羽狀全裂,末端裂片呈絲狀,色灰綠。花為黃色繖形花序。結卵形橢圓扁平蒴果
〈用途〉果實可為藥用、香料、茶飲;葉片為可烹飪〔註2〕
〔註1〕參考 Dr. Johannes Gottfried Mayer等著,畑澤裕子譯,《修道院の薬草箱》(東京:フレグランスジャーナル社,2010),頁82-83;”Meanings & Legends of Flowers (D)”
〔註2〕參考”Gernot Katzer’s Spice Pag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