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0日 星期二

【園藝家經驗談】純陽驅邪的民間藥草

按: 這是Amelie Yen於2015年於「愛芳療」網站發表的「園藝家經驗談」專欄文章之一。該專欄本為Japes的專欄,後因故由Amelie接手!
擷取自「愛芳療」,〈純陽驅邪的民間藥草
========================================
西洋香藥草的學名&相關知識:艾草
Artemisia vulgaris

端陽時節,五毒熾盛,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掛上艾草、菖蒲和榕枝以去邪瘴。

其中艾草在中西文化中,都被認為是保護女性及驅魔避邪的良方,也是台灣常見的民俗植物。本月專欄就來談談應景的艾草。


 純陽驅邪的民間藥草 - 艾草

艾草,即英文Mugwort,是指Artemisia蒿屬中的數種植物而言。艾草的品種駁雜,同種異名的情形十分普遍,台灣常見的艾草品種,也多半還在妾身未明的情況。在此筆者僅能就現有資料進行初步的比對後,將訊息錄下。

《孟子.離婁上》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知早在二千多年前,艾草就是華夏醫學常用的藥方。而中國普遍使用的艾草品種,為Artemisia argyi〔註1〕。在日本,艾草也是常用藥草,但日人所謂ヨモギ、モグサ(moxa),指的卻是Artemisia princeps〔註2〕。西方所謂的Mugwort,則是Artemisia vulgaris〔註3〕。

而台灣一般所稱的艾草,多半指的是「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 Willd。此艾分佈在北亞和西亞以外的所有亞洲地區,中國內地也常用來代替普通艾草。

台灣野地另有掌狀裂葉的品種,似即俗稱之「甜艾」,外觀類日本艾,但未見官方登錄。此外尚有數種野生艾,亟待專業人士釐清。〔註4〕



台灣最常使用的「五月艾」,羽狀裂葉,地植可以長成比人高的半灌木




有掌狀裂葉的艾草,植株矮小,是平地最常見的野生種,但確實品種不明



 守護女性,袪邪驅鬼

艾草具有多種療效。而不論海內外,都特別強調了其能有效治療婦女病 - 其屬名Artemisia,即是由此而得。另外,就是艾草的驅邪效果。

10世紀文獻中的古英文詩〈奧汀的九種藥草之咒〉(Woden’s Nine Herbs Charm),起首便提到Mugwort,認為其能防止討厭的敵人。中古歐洲也以佩戴艾草防止邪魔附體。

而在中國,唐代孟詵《食療本草》云艾草可「治一切鬼惡氣」;明代李時珍又云其「生溫熟熱,純陽也」、「治百種病邪」。故民間以泡艾草澡及薰艾葉除陰邪之氣。

筆者家中即常以艾絨薰香,不僅可使屋內芬芳,還有潔淨與殺菌的功效。 必須注意的是,艾草精油中的側柏酮thujone含神精性毒素,攝入過多會引起抽蓄和幻覺,孕婦尤其忌用。中醫也提到艾草性熱,不宜用於熱症。



艾草焚香。將乾燥艾葉打成細絨後,捏成錐狀置爐中點燃即可
各類艾草皆宜,添入菖蒲和蒼朮可加強功效。藥材在中藥行可購得



 艾草料理 - 草仔粿雜談

說到艾草,大多數台灣人應會想起「草仔粿」。即在糯米漿中摻入磨碎的艾葉或藥草後填餡蒸成,客家稱之為「艾粄」。類似食品有宋時的「粉團」,為清明.寒食時節的名點,後流行於江南,名曰「青團」。

日本也有類似的點心名「草餅」,搓成丸狀者稱「草團子」,可知艾草米食深植於東亞民俗文化之中。



萬華老舖的草仔粿,菜脯米餡口味甚佳,可惜用的是乾燥艾粉,因此色澤不綠,香氣不顯




日本的艾團子,芳香微苦的艾味配上甜豆沙甚為適口,大型百貨的和菓子專櫃常有販售



 艾草生長談

古云「蘭艾同焚」,以艾為賤。因此艾草除卻日照充足外,並無其他生長條件。

艾草具有驅蟲功效,可和蔬菜合植忌避。而採收艾葉的時機,古人認為是舊歷三月三日與五月五日,收後曝曬,久放者方可入藥。 

平凡樸素,隨處見可,實則才堪大用。這種特性,或者才是艾草真正的價值所在!



從面北的陽臺向外伸長的艾葉。生命力非常旺盛,嫩葉上有白色細毛




五月艾的花,呈穗狀花序




某大學校園花壇中的艾苗,品種不明,或許也是五月艾




 學名及相關常識

〈學名〉Artemisia indica Willd., 或Artemisia vulgaris Linn. var. indica Maxim.等 


〈屬名語源〉源自古希臘女性與婦女病的保護女神,Artemis [Ἄρτεμις],其拉丁名為Diana,即著名的月神與狩獵女神。也可能源於西元前4世紀時,喜好藥草與植物而聞名的古希臘女王Artemisia [Ἀρτεμισία]

〈種小名語源〉indica為拉丁文「印度的」。後面的作者名Willd.,為德國學者Carl Ludwig Willdenow(1765-1812)的縮寫。另一學名之種小名vulgaris為拉丁文普通之意,作者名Linn.為瑞典名植物學家林奈(Carl von Linné, 1707-1778)的縮寫,而Maxim.則為俄國學者Carl Johann Maximovich(1827-1891)的縮寫

〈中文別名〉艾、五月艾等

〈原產地〉
菊科/蒿屬,北至內蒙古、南至中南半島、印尼及印度,東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西至巴基斯坦等地皆有生長

〈特徵〉多年生半灌木草本。本種的變異性極大,在不同環境中會有不同外觀。大體上,植株高約80-200公分,葉片為一至二回大頭羽狀全裂或深裂,呈披針形。花為頭狀花序卵形,在分枝上又排成穗狀花序、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瘦果長圓形或倒卵形。花期8-10月。

〈用途〉葉片可為藥用、薰香、烹飪、茶飲〔註5〕




〔註1〕參考Wiki “Artemisia argyi
〔註2〕參考Wiki “
Artemisia princeps
〔註3〕參考Wiki “
Artemisia vulgaris”,此外,英文所說的苦艾Wormwood,即A. absinthium。
〔註4〕「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站登錄17種蒿屬植物,常見者僅五月艾。
〔註5〕參考大槻真一郎、尾崎由紀子著,《ハーブ学名語源事典》(東京:東京堂出版,2009),頁62;Wiki “
Artemisia(genus)”; Wiki “List of botanists of author abbreviation”;「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生物多樣性檢索」之「」條;「中國植物誌」之「五月艾」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