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0日 星期二

這些年香草教我的事

這些年香草教我的事
作者: Japes Liao
2013-10-28
這些年香草(註*)教我的事 - 
在台北種植香草植物的經驗淺談   





今年(2013年),與妻共營香草花園已進入第三年了。親友常問我們為何會瘋到在夏季濕熱的北部搞一個香草花園,其實我們也說不出所以然,這大概是一種色香味與身心靈上的渴望吧!
 
許多人對於香草的第一印象,就是用手接觸迷迭香或薄荷的葉片後,指間立即散發出無法言喻而難忘的香氣;而香草花園的整體規劃,常是嫣紅姹紫、綠葉粉花等繽紛多彩,令人觀之身心具暢且充滿療癒。而最令迷人之處,莫過於這些草本植物多是極佳的烹飪佐料。

義式番茄醬要加迷迭香?歐芹?還是奧勒岡?
這是我們在廚房中,三不五時就要煩惱的樂事。   

然而,回顧這一兩年來地植香草的經驗,至今仍是問題多多。植物世界的奧秘,身為人類的我們似乎很難搞清楚,只能藉由多加接觸,慢慢累積經驗。屢敗屢種之下,小弟有一些粗淺的心得,想和花友們分享與交流。

一、種植香草必需要野放

許多花友都有下列經驗:熱心照顧,家中香草就是長不好,但一陣子不理後,卻變得枝葉繁茂,甚至開花結秄。且看香草中的「草」字(其拉丁文herba本義亦為「草」),說明香草一如雜草,無需太多肥份與照顧,只要了解其原生地,提供相似的風土環境,即會自然成長、茁壯、開花與結種。

大家可以看看山上或野外的植物,無人施肥與照料,為什麼會長得那麼好。只因其生於山靈水秀、自然肥沃之處,每日吸收星辰日月與大地精華之故。

以綠薄荷(green mint)為例,這種在希臘神話中化身為「河神的女兒」的芳香植物,原生於地中海河畔的泥地。我們則將之野放在常年積水的碎石步道旁,任其日曬雨淋,踐踏蹂躪,從不施肥,卻也四處走莖繁衍、枝生葉茂。折葉泡製成薄荷茶,茶湯色澤清綠,不加糖即有甜味,飲之令人心曠神怡,暑氣全消。

而在迷迭香或薰衣草等地中海香草,都是野生在山坡、高地的石地或荒野中,若能種在排水良好的岩生區或斜坡上層,就算在高熱多濕的台北盛暑也是不怕的。

若是盆栽,則可到山裏、野外挖些土壤種植,也能種出品質高的香草喔!

二、種你想用,用你想種   

香草植物是上帝賜給人間之禮物,我們應該懷著虔敬的心善加利用,不論是在烹飪、醫藥保健或裝飾手作等生活用途上。

但是也要端視自己的時間與精力,不要栽植過多品項而疲於應付。以料理用香草為例,可在廚房附近種些迷迭香、細香蔥、奧勒岡、百里香等香草,而種植數量建議約是所需量之兩三倍左右即可。

若一次採收過多,則可綁成香草束來乾燥保存,並可做為廚房點綴。再者,香草亦可與蔬果合植。像義式料理所需食材:羅勒、迷迭香、百里香、鼠尾草、奧勒岡等,皆可與蕃茄、紅蘿蔔、芹菜等合植一區。

如此不僅取用方便,在種植上,食性相和的植物,通常會共生共榮,甚至讓彼此更加美味可口。

三、購買或採集優質的種苗(或種子)

坊間花市所售香草,多是專業苗圃以化肥培育出來的。一般苗圃所種香草,葉片虛胖而薄軟,聞之有怪異香氣。購回,若不換盆或做適當處理,不久即見衰勢,要救且難,相信這是許多初學者的經驗。然而花市香草並非購不得,而是需多花心思照料,待一年半載,脫胎換骨,長出新枝新葉,則可放心使用。

故眾人多謂香草難種,一則因水土環境不服,另外則是未能得優質植株而種之。所以說,種植香草也要強調優生學之概念。為取得優質品種,可與熟稔栽培之師友前輩們交換枝條或種子。或購自國內外優質苗圃、種子供應商。

一般而言,除非特殊低溫要求的品種,否則香草的扦插、分盆或播種都不是什麼難事,畢竟他們是「草」。若能自家培育與繁殖(不論取秄或扦插),代代相傳後,香草則能完全適應所在母土。

舉例而言,我們花園中的蒔蘿(Dill)即採集自關渡的一個棄置農田。這些野放的蒔蘿,能生能養,種子隨意灑播,不待數月即開花結果,結實纍纍,取之茶飲或入菜,色香味俱佳,絕非超市所售外國罐裝蒔蘿子所能比擬。其他諸如紫蘇、德國洋甘菊、金蓮花,在我們花園只要時令一到,即自播自生,宛如野草,用之不竭。   

綜而言之,香草教我們的事,即:植物的世界相當奇妙,我們永遠也學不完,只能一點一滴地抱持謙卑而崇敬的心,能學多少算多少。而對於香草植物,我們能做的只是提供一個適切環境,讓香草植物隨性成長。 

相信我,試著少加點肥,多點愛心,在種植香草的過程中,不用斤斤計較得失,因為香草種植的成敗關鍵,並不全在我們,而是大自然的魔法。


[註*] Herb此字在中文世界有許多稱法,例如:西洋藥草(仿俲日本舊稱)、芳香藥草、西洋香藥草等,今台灣則多簡稱香草。但個人認為西洋香藥草之稱法,始能完全涵蓋其大多數的特性。

「西洋」指的是其出自西洋知識體系,而有別於東方或中國的本草概念。「香」指的是其具有各類芳香的特性。「藥」指的是其醫藥、保健的功能。而「草」,則指出其拉丁文herba原義,目前西方概念中的香草,雖有部份為木本,但大多數仍是草本。




羅勒篇(聖羅勒、打拋、泰國羅勒、荷立羅勒)

中文的世界對羅勒所知甚少,想用中文搞懂羅勒品種,幾乎不可能。 若能以英文(或各地稱法)和學名來認,就不會弄錯了。例如「打拋」、「聖羅勒」、「暹羅羅勒」、「荷立羅勒」這四個中文名,一直都有混淆,茲在此為文釐清之。



一、「(印度)聖羅勒」(Holy Basil, 學名Ocimum tenuiflorum )

印度文叫Tulsi。為何在此加上「印度」二字,因為這樣就不用跟其他聖羅勒搞混了。此 Tulsi 乃印度教之神聖植物,被視為「吉祥女神」(Lakshmi)的化身,並是阿育吠陀中非常重要的藥草。

有綠色和紅色(或紫色)兩種,在印度分別稱為 Rama Tulsi 和 Shyama tulsi(Red Holy Basil, 或'Purple' Holy Basil)。雅美花園中兩種皆有,為吾鎮園之寶。鮮嚐其葉片或泡成香草茶,舌上會有酸麻的感覺,藥性很強,味道十分刺激。


〔圖一〕紅色印度聖羅勒(Red Holy Basil, Shyama tulsi) 

二、「打拋」一詞來自泰文的kraphao,就是打拋豬肉的原料。

此為 Tulsi 之變種,學名也是Ocimum tenuiflorum,英美稱之 Thai Holy Basil 〔直譯「泰國聖羅勒」。不知何時,台灣引進後,不明究理地名之「荷立羅勒」。「荷立」者,英文“Holy”之音譯!我們則更好名之曰「打拋羅勒」。坊間花市所售「聖羅勒」皆此也!其味甚迷人,吾自家陽台種有一大堆,可隨時拿來炒蛋和炒茄子。 

〔圖二〕綠色印度聖羅勒(Green Holy Basil, Rama tulsi) 

三、「暹羅羅勒」(Thai Basil),泰文叫horapha,是甜羅勒(Ocimum basilicum)的變種,跟 Holy Basil 屬於完全不同的品種。

其花形甚特別,異於一般羅勒屬之穗狀花序,呈現類似紅色金字塔的總狀花序。泰國料理常用其快炒,炒雞肉、炒蛋,味道像極台灣的九層塔,然較淡雅順口。我們則喜以之入乾拌麵中,味甚美!


〔圖三〕中間開粉色花,有鋸齒葉緣,以及明顯的葉脈就是打拋羅勒


四、「荷立羅勒」:「荷立」者,即英文“Holy”之音譯。

今台灣園藝業者好稱之此為「打抛」(kraphao,即Thai Holy Basil),實誤。又,芳療界有名「神聖羅勒」者,指的是「印度聖羅勒」(tulsi)之精油,切不可與「打抛」相混,其味完全不同!

〔圖四〕暹羅羅勒(Thai basil)。花序和一般羅勒屬不一樣。 


芳香美麗舖地香(creeping thyme, Thymus serpyllum)


這是舖地香(creeping thyme Thymus serpyllum),

又叫紅花百里香,是一種野生、匍匐的百里香。

名曰舖地香,顧名思義,在英式花園或香藥草花園,

它常被當成花園中或石板步道上的地被植物,踏在整片的舖地香上,

那種芳香的感覺,讓人有說不出來的舒服、暢快

舖地香這種芳香而美麗的地被植物,原生於南歐和北非,

常見於歐洲的田野或山坡上,性喜乾熱環境,但非常容易馴化。

我們把它種在氣候悶溼的台北,她也能長得十分茂盛。




這種低矮的植物,有卵形灰綠色階的葉片,

在全日照的情況下,春、夏之際會開粉色系的小花,美麗可人。
〔註1〕適合做為花壇前景的地被植物。

當然,純粹做為小盆栽來欣賞,也很是賞心悅目。

上圖就是花園中的舖地香盆栽,細小的枝條匐匍土面,

略厚的卵形葉片茂密地叢聚生長,有不同色階的濃淡對比,

看著他,就能讓人感到生意盎然!

此外,更令人高興的,就是她散發著迷人的百里香氣味!


她和原生百里香(Thymus vulgaris)一樣,可以入料理,

也可加在果汁中增添風味,據說還有催情及止咳的功效。〔註2〕

但是得知她有些毒性後,我們夫婦倆至今還不敢嘗試。〔註3〕





而她更有一項優點,就是好種!

在歐美,舖地香常被當做停車場或花園中的草皮,

相當耐得住人車踐踏。

在台灣,由於氣候溼熱,或許在一般情形下,

無法如國外般用來踩踏或大面積地種植,但只要稍微留意,

讓排水良好,使用透水性佳的介質,仍舊可以長得非常繁茂。


//種植心得//

她比原生百里香強健許多,對陰溼環境的耐度佳,幾乎沒有病蟲害,香氣和運用方面也毫不遜色,是一種很值得推廣的香藥草。

居家盆栽的話,可以仿照地中海的環境,在其壤土中加些沙子(或蛭石)、小石頭。另外,我還喜歡在盆栽表面上擺一些美麗的小塊岩石讓它攀附。

如此,只要小小一盆,就可以讓您彷彿身處地中海區的岩礫上熾熱的陽光下。春、秋時節,如果您的舖地香盆栽已經爆盆,可以將植栽取出,像切蛋糕一樣,用剪刀將她剪成等份的四、五塊,再補些土重新種回盆栽。如此一盆變四、五盆,送禮自用兩相宜哦!


〔註1〕可惜,舖地香開花需要長時間的冷涼環璄,在台北石牌試種三年,未見開花。(舖地香開花圖
〔註2〕見「紅花百里香」,中文維基,
〔註3〕有關舖地香的毒性,見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有毒植物資料庫

【園藝家經驗談】西洋香藥草的學名&相關知識:德國洋甘菊(Matricaria recutita)

按: 這是201310月~2015年1月,小弟應「愛芳療」網站,以Japes Liao為名為「園藝家經驗談」專欄所寫作的一系列文章之一。
擷取自「愛芳療」,〈德國洋甘菊知識篇
========================================
西洋香藥草的學名&相關知識:德國洋甘菊Matricaria recutita)〔註1〕



〈學名〉Matricaria recutita 或 M. chamomilla
〈中〉德國洋甘菊  菊科/母菊屬 一年生草本植物
〈英〉German chamomile 〈德〉Kamilla
〈日〉カミツレ(加密列)、カミルレ(加密兒列)
〔原產地〕地中海沿岸



正如台灣的老奶奶會為受風寒的孫子煮薑湯一樣,在歐洲的傳統家庭,
老奶奶則會為感冒的家人泡上一壺德國洋甘菊花茶。西歐一帶,德國洋甘菊廣而易見,
性如雜草野花,行走在河谷、曠野、田邊,甚至城內居家的花壇、花徑、盆栽,
都可瞧見她中間明黃突起如蜂巢,而外圍亮白花瓣似雛菊的可愛花朵。

然而,身處副熱帶台灣的我們,則只能在寒冬時細心呵護著其幼苗,
滿心期待春天一到,得以開出數朵小白花,拿來泡杯花茶過過癮!





 //學名&相關知識//

Matricaria recutita 或 M. chamomilla 

屬名語源  Matricaria -〈拉〉matrix(子宮) 
種小名語源 recutita  - 〈拉〉recutio(翻轉、向下彎曲)。


德國洋甘菊的學名〔註2〕是Matricaria recutita,前面的屬名Matricaria
語源自拉丁文的matrix(子宮)。之如此命名,大約是指該花常用於婦幼的保健治療上吧!
所以,此花常給人家一種「媽媽寶寶」的形像,而中國稱之為「母菊」,應該也是同出此理

而其後的種小名recutita,則源於拉丁文recutio,意指「翻轉」或「向下彎曲」。
該詞表現的是其花瓣的特徵,亦即開花時,其花瓣會像吐舌頭般,向下彎曲或翻轉。



而德國洋甘菊又有另外一個學名:M. chamomilla
屬名相同,而其後的種小名chamomilla 則語源自古希臘文chamaimēlon一詞。

該詞是複合字,由chamai(在地面)和mēlon(有蘋果香味的東西)所組成,
意即「地上的蘋果」。這裏指的是其獨特的花朵香氣,在人們靠近德國洋甘菊花圃時,
總會聞到一股淡淡的、類似蘋果的香味。

英文German chamomile一詞,則是German(德國產的)和上述chamomile(種小名)的複合字。在德國又尊稱其為「藥草之母」(die Mutter der Heilkräuter),自古以來即常見使用於家庭之民間藥草中。

到了近代歐洲,特別是德國的商店或藥局,除了琳瑯滿目的單方或複方花茶外,
各類護膚軟膏、護唇膏、洗髮精等等,常都帶有德國洋甘菊的成份。
而除了可以舒緩感冒癥狀外,歐美人仕也常於睡前來杯熱騰騰的德國洋甘菊花茶,
使其宛如回到母親的懷抱般進入甜美的夢鄉。〔註3〕

再者,據稱德國洋甘菊還是植物的醫生(plant’s physician),在古代常將之栽種於有病植物之側,使其恢復元氣。而又因其內含大量強大抗炎症作用之天藍烴(azuren),又有「藍色洋甘菊」(blue chamomile)之稱。

最後,要注意的是,同屬菊科的摩洛哥洋甘菊(Chamomile moroccan,學名Ormenis mixtra)與其成份相異,切不可代用





 //栽培經驗分享// 

繁殖方式:播種   

德國洋甘菊原生於乾冷氣候之西歐,性如雜草野花。
故「乾」、「冷」、「野放」是其栽種要點。

初次栽種,可於入冬前後,於花市購買花苗或自行播種。

其種子極為細小且為好光性,催芽時需亮光,萬不可以土覆之,此點至為重要!!!
待發芽後,則可選苗之健壯者,移入花園地植或盆植。然盆栽者,較不易開花。
   



而在台灣北部的地植經驗告訴我們,寒冬一到,即要在植過德國洋甘菊的花壇處,
尋覓自生幼苗〔上圖即為德國洋甘菊幼苗〕,為其拔除周邊雜草或病弱幼苗,並略施薄肥後,
即可任憑生長,切勿溺愛多施,而致虛胖易病(特別易生徽病)。


我的栽培經驗是,舉凡花似太陽者,多需充足日照,

故栽培過程中,讓植株多曬點冬陽,也很是必要。




〔註1〕
有關德國洋甘菊的學名&相關知識,主要編譯、改寫自:〔日〕大槻真一郎、尾崎由紀子合著,《ハーブ學名語源事典》(日本:東京堂出版,2009),頁9。另外,亦參考英文維基德文維基
相關條目。
〔註2〕
植物的學名一般都是拉丁文、斜體,並有兩個詞:前為「屬名」(名詞),後為「種小名」(形容詞),故又稱二名法。若二名之外,尚需補充說明者,則於種小名後,加注「種加詞」,則為非斜體之一般拉丁字形。
〔註3〕「母菊」,百度百科

【園藝家經驗談】分不清香堇菜 or 三色堇

按: 這是201310月~2015年1月,小弟應「愛芳療」網站,以Japes Liao為名為「園藝家經驗談」專欄所寫作的一系列文章之一。另,本文雖以Japes為名發表,然原創者實為Amelie,Japes只是作了一點補充與修改。
擷取自「愛芳療」,〈分不清香堇菜 or 三色堇
========================================
冬季香藥草:Viola tricolor,「香堇菜」?還是「三色堇」?
(中文名稱勘誤與建議)



每值冬、春時節,台北的花市都會推出,有著可愛貓臉、花色多樣又可食用的「香堇菜(?) 如上圖,為廣大花友的陽台、花壇和餐桌上增添不少繽紛的樂趣。

我們的花園中,當然也不免俗地在此冷涼的季節時,廣植了深紫、淡紫、深黃、深藍、淡藍、白色相間的各色香堇菜,除可令人望之心曠神怡外,又可隨手摘來做成沙拉或甜點上的裝飾。



然而問題來了。

台灣花市業者和書籍,常將這種色彩繽紛的「香堇菜(?)」學名記做 Viola odorata

但是,若您在外文網站中輸入Viola odorata,出來的都是所謂「原生香堇菜」的介紹和圖片,花色較為單一,花小、瓣狹,倒是和台灣北部路邊常見的戟葉堇菜 (Viola betonicifolia) 比較接近,這又是為什麼?

其實,本文所指,有著「貓臉」又可食用的堇菜,

也就是台灣誤稱為「香堇菜(?)」的植物,正確學名標記應該是 Viola tricolor 



Viola tricolor!!!

如果直譯的話是「三色堇」。

tri-意指「三」,color指「顏色」。

然而,這和另外台灣花市所稱「三色堇」(?)又有何關係?



上圖就是我們花園所植,而花市俗稱的「三色堇」(?),英文為Pansy。

和本文所指可食用的 V. tricolor 相較,植株及花形都較大,花朵上部的兩花瓣重疊,聞之無香氣,食之味澀,基本上不可食。這種Pansy,學名為Viola tricolor subsp. Hortensis,意指V. tricolor 的亞種,兼園藝種。據查,她是十九世紀初以來,經英國多名育種專家,用 Viola tricolor 雜交不同品種的堇菜屬植物(Viola)後,所培育出來的園藝種,於1839年正式問市,專為裝飾用,並不具備藥用或食用功能。〔註1〕



回到本文主題所指 V. tricolor

按英文資料,她是一種原生歐洲的野花,常見的英名為 heartsease。

又因是上述園藝種Pansy的先祖,故又被稱為 wild pansy。



V. tricolor 的株形很小,大約只有15cm左右,花形也小,只有約2cm。

生長在酸性至中性土壤的草地間。花朵常呈黃-紫色系。

就近聞之,有淡淡的香氣。又,全株可食,特別是其花朵部分,是著名的食用花卉。

可拌食沙拉,也可以用來點綴甜點。時下許多高級時尚餐館,常在餐點中用上一些 V. tricolor 來增添視覺和嗅覺上的變化。而莎翁名劇《仲夏夜之夢》中所指Pansy,自時代背景來論,指的應為此原生種、可食用的 V. tricolor。〔註2〕



那麼,台灣花市所誤記的V. odorata,指的又是什麼植物呢?

據查,V. odorata 即西洋世界中知名的sweet violet,中譯「紫羅蘭」或「原生香堇菜」,原生於歐亞大陸。而拉丁文odorata,意指「香水」,顧名思義她常被當做香水萃取的原料。

自古以來,歐洲人除拿她萃取香水外,又將之製成糖漬食品,用來裝飾菜餚及甜點,並因深受拿破崙喜愛而著名。〔註3〕

V. odorata的花朵多呈狹長形,花色單一,多為紫、白、粉等顏色,上位花瓣有兩片,下位花瓣為三片。此種V. odorata性喜冷涼,在台灣栽培不易,目前未聞平地有栽培記錄。關於其品種及播種方式,可以參考苗圃的聯結,這一家是英國專育Viola odorata的苗圃。



最後一提,根據我們食用V. tricolor的經驗,不同花色的「貓臉」堇菜,就有不同的風味,香氣也略有差異。

我們發現花朵顏色愈深,香氣愈濃,特別是深紫色相當香濃可口。

下次,您品嚐貓臉堇菜時,也可以多加留意一下,看有有沒有新的感受發現哦!




綜上所述,可以歸結出下列數點:

1. 台灣市售、有著可愛貓臉、可食用的「香堇菜(?)」,其正確學名為 Viola tricolor,絕非Viola odorata。據其學名,可直譯為「三色堇」,然而卻容易與市售花形大朵、不可食用的園藝雜交種「三色堇」(Pansy, Viola tricolor subsp. hortensis.)產生混淆。所以改為「原生三色堇」或許比較適合?當然,我們是一直戲稱她為「貓臉堇菜」,所以這麼叫也不錯!

2. 而貓臉堇菜常被誤稱的 V. odorata,即是香水原料「紫羅蘭」,英名是Violet,或許可更名為「香水紫羅蘭」。

3. 事實上,V. tricolor  V. odorata皆為原生種堇菜屬植物,各自有許多園藝栽培種衍生,彼此並無相承關係。英國皇家園藝協會編,《香草花園》(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頁137的植物指南中,將 V. odorata中譯為「香堇菜」,而將 V. tricolor 譯為「三色堇」,應是較接近真實情形的譯法,值得學界及業者參考。


〔註1〕英文維基「Pansy條
〔註2〕英文維基「Viola tricolor條
〔註3〕英文維基「Viola odorata條」;以及Charles M. Skinner著;陳蒼多譯,《花、樹、果的動人故事》(新北市:新雨出版社,2011),頁266-9。

【園藝家經驗談】西洋香藥草的學名&相關知識:羅馬洋甘菊(Anthemis nobilis)

按: 這是201310月~2015年1月,小弟應「愛芳療」網站,以Japes Liao為名為「園藝家經驗談」專欄所寫作的一系列文章之一。
擷取自「愛芳療」,〈羅馬洋甘菊知識篇
========================================
西洋香藥草的學名&相關知識:羅馬洋甘菊Anthemis nobilis


【艱忍不拔、愈踩愈勇的羅馬洋甘菊】


介紹完「媽媽寶寶」形象的德國洋甘菊之後,

緊接著要介紹的是她的至親:羅馬洋甘菊(Anthemis nobilis)。

基本上,二者在發芽~幼苗時期,葉形極其相似,皆為羽狀裂葉,但是羅馬洋甘菊葉片之蘋果香味極濃,更勝於其德國親戚,此為辨別二者幼苗之重要依據之一。但成株後,二者則迥然不同。德國洋甘菊全株垂直向上,而羅馬洋甘菊,除了在最後的開花階段,短期抽籉向上外,整個植株基本上是匍匐舖地的。






//學名&相關知識// 

學名〉Anthemis nobilis 〔別名:Chamaemelum nobile
〈中〉羅馬洋甘菊  菊科/母菊屬 一年生草本植物
〈英〉Roman chamomile
〈日〉ローマンカミツレ
〔原產地〕地中海沿岸至中亞

屬名語源  Anthemis ←〈希〉anthos(花)
種小名語源 nobilis  ← 〈拉〉nobilis(高貴的)。



羅馬洋甘菊的拉丁學名是:Anthemis nobilis,前面的屬名Anthemis,語源自古希臘文anthos(花);而後面的種小名nobilis,為拉丁文「高貴的」之意。

所以整個學名的意思即:「高貴的花」。

我猜想,之會指稱羅馬洋甘菊為「高貴的花」,應出自其花語:「不屈於逆境的堅忍」。

前述羅馬洋甘菊有匍匐地面的生長特性,而且遭逢踐踏之後,生命力卻更加堅韌。也因此,羅馬洋甘菊相當適合用來做草坪或草地。踏在如此草坪之上,整個人會為其葉片所散發出的濃郁蘋果味所圍繞,令人回味無窮。   

而就其香味而言,羅馬洋甘菊得有另一學名:Chamaemelum nobile,前面的屬名Chamaemelum,語源自古希臘文chamaimēlon一詞。該詞是複合字,由chamai(在地面)和mēlon(有蘋果香味之物)所組成,意即「地上的蘋果」。後面的種小名nobile,拉丁文原型為nobilis,亦即上述「高貴的」之意。   

另外,羅馬洋甘菊的英名Roman chamomile,顧名思義,指的是以法、義為主的羅馬文化圈之洋甘菊。英文chamomile,由其屬名Chamaemelum 而來。

英國讀為['kæməmail],美國讀為['kæməmil]。

與德國洋甘菊相比,羅馬洋甘菊花朵之天藍烴(azuren)含量較少,此為二者在組合成份上最大差異處。而在茶飲上,主要使用德國洋甘菊的花朵,此因羅馬洋甘菊花朵苦味較強,較不適口。

然而,羅馬洋甘菊另有一重瓣品種,名曰:重瓣洋甘菊(Double-flowered chamomile, Anthemis nobilis ‘Flore Pleno’),香味較為甘甜,仍可使用於茶飲上,然在台灣極為少見。





//栽培經驗分享// 

繁殖方式:散播

猶記去年(2012)秋冬時節,與內子曾於花園小木屋前,規劃出一塊羅馬洋甘菊草坪。寒冬時節,還算順利,閑暇無事,常踐踏其上,聞其果香,自得其樂。怎奈台灣的冷冬如此短暫,原本堅韌健壯的一小小片甘菊草坪,梅雨乍至,氣溫回暖之後,即消失匿跡,化作春泥一片。

栽植上,與德國洋甘菊相似,羅馬洋甘菊亦原生於乾冷氣候之西歐,性如雜草野花。然而在台灣栽植,冬陽豐富的東或南面陽台或草地,尚可嘗試。冬陽是其能量的來源。否者,易生蚜蟲或白黴。而直播者,亦要切記其種子細小、好光,催芽時需亮光,散播後,萬不可以土覆之!   
然而,在台灣北部平地,想見到羅馬甘菊的花朵斷非易事。嚴冬時節,氣溫驟然回暖之時,能量極高,幸運的話會開個幾朵狀似雛菊的可愛小花,聊以自慰。



〔註1〕有關羅馬洋甘菊的學名&相關知識,主要編譯、改寫自:〔日〕大槻真一郎、尾崎由紀子合著,《ハーブ學名語源事典》(日本:東京堂出版,2009),頁11。另外,亦參考英文維基
以及另一篇判別兩種洋甘菊的網路文章:“Chamomile : Yes, but which one"

【園藝家經驗談】西洋香藥草的學名&相關知識: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按: 這是201310月~2015年1月,小弟應「愛芳療」網站,以Japes Liao為名為「園藝家經驗談」專欄所寫作的一系列文章之一。
擷取自「愛芳療」,〈迷迭香知識篇
========================================
西洋香藥草的學名&相關知識: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既非玫瑰,又與聖母瑪利亞無關的迷迭香】

“There’s rosemary, that’s for remembrance; pray, love, remember.”
-- William Shakespeare, Hamlet 



//學名&相關知識//

〈學名〉Rosmarinus officinalis 
〈中〉迷迭香  唇形科/迷迭香屬 多年生木本香藥草植物
〈英〉Rosmary
〈日〉ローズマリー、万年郎
〔原產地〕地中海沿岸至中亞

屬名語源  Rosmarinus ←〈拉〉ros(露)+marinus (海的)=海之露
種小名語源 officinalis  ← 〈拉〉officinalis(藥用的)



迷迭香的拉丁學名為Rosmarinus officinalis。前面的屬名Rosmarinus是個拉丁文複合名詞,由ros(露)和marinus (海的)組成,中文直譯為「海之露水」。

一說,其因迷迭香原生於地中海地區面海之斷崖,而清晨常可見隨風飄來之海露依附葉面之上。另一說,迷迭香之淡藍小花,望之狀似海之朝露,故名。

而其後的種小名officinalis,則為拉丁文形容詞。此是由拉丁文opus (效用)和 facio(做、製作)所組成之合成語,原指「作用」或「效用」,在此則轉變為「藥用的」之意。   

另外,迷迭香的英名Rosmary,由語源自其屬名Rosmarinus 。

一說,Rosmary是Rose(玫瑰)+Maria(聖母瑪利亞)兩字的複合詞,然而這只是因為發音相似,宗教用以附會而來。另外,有趣的是,迷迭香在古代日本又稱「萬年郎」,意指「永遠的青年」,應該是據傳迷迭香有「返老還童」之效而取之名。〔註一〕



直立型迷迭香(照片上半部,共三株)及匍匐型迷迭香(下半部正中大株者) 




 //栽培經驗分享// 

繁殖方式:扦插、買苗

據說,在地中海沿岸山坡,迷迭香只要依賴順風而來的海露,即可生長,故知其極其耐旱。殊不知,迷迭香的適應性相當高,只要栽於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確保根部不致積水(水澇)之處,即使在高溫多雨的台灣,也常見全年蒼綠。特別是在眾地中海型香藥草最棘手的梅雨季,只要守住上述原則:地勢高、不積水,則可保您心愛的迷迭香安然度過。



而且,新買的迷迭香小苗,只要土壤腐植質足夠,地植一~二年,即可高至1公尺,且枝葉扶疏萬分。待至此時,即要善加修剪,確保枝葉舒朗通風。而修剪下來的枝條,鮮用為上,或乾燥保存,可廣用於料理、茶飲、花飾、薰香……等各種用途。

另外,亦可挑選健壯枝條做為插穗來繁殖,此春秋二季較適,可扦插於小盆,或直插於母株旁(母土扦插),發根存活率還算高。



賽汶海迷迭香


再者,迷迭香的種類繁多,一般依生長特性,分為直立型及匍匐型兩種。[註二]而我們則喜歡依使用目的,將迷迭香分為「料理用」及「觀賞用」兩種。

「料理用」者,我們推薦一種台灣花市買得到的半匍匋種迷迭香,此種易生易長,且相當適口,用做義大利醬汁或拌炒馬鈴薯之調味時,可使料理更加濃郁芬香,美味增倍。

「觀賞用」者,則推薦兩個匍匋種迷迭香:藍小孩(blue boy)和賽汶海(severn sea)。此二種姿態優美且開花性強,其淡藍唇形小花,萬分可人,且花期極長,做為花園設計的重點,可謂相當合適。


〔註一〕有關迷迭香的學名&相關知識,主要編譯、改寫自:〔日〕大槻真一郎、尾崎由紀子合著,《ハーブ學名語源事典》(日本:東京堂出版,2009),頁51。 另外,亦參考;英文維基日文維基
[註二]中文維基

【園藝家經驗談】花如琉璃嫩葉如萵苣

按: 這是201310月~2015年1月,小弟應「愛芳療」網站,以Japes Liao為名為「園藝家經驗談」專欄所寫作的一系列文章之一。
擷取自「愛芳療」,〈花如琉璃嫩葉如萵苣
========================================
西洋香藥草的學名&相關知識:琉璃苣(Borago officinalis

【花如琉璃般美麗,而嫩葉如萵苣可食的琉璃苣】


琉璃苣是一種花朵極美,且又富有多樣性用途的香藥草植物。首先,她是重要的蜜源植物,香藥草花園常遍植琉璃苣以吸引蜜蜂的光臨。另外,她的花朵和嫩葉皆可食用或泡茶。

正如其名,其星型的花朵如琉璃般亮麗,綻開之初是粉紅色的,成熟後則漸漸轉變為青藍色。花朵可以讓您的沙拉或甜點,在視覺上加分許多,在口感上則會增添淡淡的小黃瓜味!而其嫩葉,可做為萵苣之代替品,拿來清炒或煮湯。

建議可以清炒,或用麵湯清燙一下,再加些鹽或胡椒即可,口感還不錯。



//學名&相關知識//

〈學名〉Borago officinalis
〈中〉琉璃苣 紫草科/琉璃苣屬 一年生香藥草植物
〈英〉Borage
〈日〉ボリジ、ルリジサ、ルリヂシャ(瑠璃苣)
〈原產地〉原產於敘利亞,後廣泛引種於歐洲、西亞、北非和南美洲等地。
〈主要用處〉基礎油(carrier oil)、料理、香草茶。
   主要效用:發汗、利尿、消炎、去痰、解熱、強壯、血液淨化、改善皮膚不適、抗憂鬱。


琉璃苣的學名是Borago officinalis,前面的屬名Borago,語源自拉丁文burra(毛線衣),此應在表述琉璃苣的外形特色,即其地上部,除了花朵本身,皆佈滿細細的綿毛。

故以手碰觸成株琉璃苣之時,常有微微的刺痛感。而食用其葉片時,也應注意只能使用嫩葉,並要煮熟,才不致刺傷喉嚨與舌頭。

而其後的種小名officinalis,則是西洋香藥草慣有的稱呼。

其為拉丁文opus (效用)和 facio(做、製作)所組成之合成語,原指「作用」或「效用」,在此則轉變為「藥用的」之意。

英文Borage語出其屬名Borago。再者,另有一說,琉璃苣屬名Borrago乃是拉丁文corago(勇氣)一詞的訛誤。Corago是拉丁文cor(心臟、心、勇氣、氣力)和ago(促動、導致、進展)之合成語。該詞在表述琉璃苣茶飲可使人情緒高昂之意。

事實上,現在科學實驗已證明,琉璃苣的成份會促使人們分泌腎上腺素,而使情緒高昂或減輕恐怖及壓力等負面情緒。另外,據說古代西洋畫家,喜歡使用琉璃苣花瓣的汁液,來製作出一種稱為「聖母藍」(Madonna blue)的顏料,來表現聖母瑪利亞衣冠上的青色部分。[註一]


//栽培經驗分享//

繁殖方式:播種、買苗、扦插



以下是有關琉璃苣地植的經驗分享。建議可以在花園中,特別闢出一塊專門合植像琉璃苣般一年生香藥草的花壇。合植的香藥草,可以選擇與琉璃苣相似,同為一生年、耐寒且極好日照的金盞花(Calendula officinalis)和金蓮花(Trollius chinensis)等。

待每年入秋,天氣轉涼之時,即要播種,可以直播或育苗再移植。

琉璃苣成株會長到一公尺以上,所以預留的空間要夠,每株間距至少50公分左右。並且在合植的一年生香草花壇中,要將高大壯碩的琉璃苣種在花壇的最後面,以免擋住其他較為低矮香藥草的陽光。而盆栽者,也要準備至少50公分深之花盆,否則難有極佳表現。

〔註一〕有關琉璃苣的學名&相關知識,主要編譯、改寫如下:
〔日〕大槻真一郎、尾崎由紀子合著,《ハーブ學名語源事典》(日本:東京堂出版,2009),頁121。
另外,亦參考維基百科:英文維基日文維基中文維基

【園藝家經驗談】歐美廚房最愛的香藥草 奧勒岡

按: 這是201310月~2015年1月,小弟應「愛芳療」網站,以Japes Liao為名為「園藝家經驗談」專欄所寫作的一系列文章之一。
擷取自「愛芳療」,〈歐美廚房最愛的香藥草 奧勒岡
========================================
西洋香藥草的學名&相關知識:奧勒岡(Origanum vulgare


【西洋廚房花園不可或缺的香藥草之一 :奧勒岡】 

奧勒岡[註一]或許是歐美廚房花園(kitchen garden)最受歡迎的西洋香藥草植物之一。

一者,因為他好種,相當適合香草初學者;二者,因為好用,他是喜好義大利或墨西哥料理者的廚房必備的香草。[註二]

其獨特的芳香,以及刺激而略苦的口感,著實會讓人神迷不已。特別是蕃茄或起司口味的料理,只要加了一些奧勒岡葉片,可使其風味提昇許多。

傳聞,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從義大利傳入了奧瑞岡之後,立刻被這種迷人的香草所征服,而名之曰「披薩草」(pizza spice)。不僅在歐美,其他以奧勒岡作為料理香草的國家,尚有土耳其、巴勒斯坦、希臘、萄萄牙及南美洲等多處。

而在使用上,新鮮的奧勒岡葉片或乾燥者皆宜,然乾燥者於香味上優於鮮者。另外,我曾鮮嚐奧勒岡葉片,只覺舌頭頓時酥麻無比,始知為何墨西哥莎莎醬(salsa sauce)要加入其新鮮葉片,因為他和酸辣口味的蕃茄料理之間的配合,是如此的完美。 


 //學名&相關知識// 

〈學名〉Origanum vulgare
〈中〉奧勒岡、牛至 唇形花科/牛至屬 多年生香藥草植物
〈英〉oregano、wild oregano
〈日〉オレガノ、ハナハッカ(花薄荷)
〈原產地〉歐亞大陸,向陽的石礫地、森林邊緣的草生地等處。
〈特徵〉根,匍匐向旁伸展。莖,從根部長出多數的莖條,直立或斜伸。
〈花色〉白、粉紅、紫紅色;繖形花序。但平地少見開花。
〈主要用處〉基礎油(carrier oil)、料理、香草茶。
〈主要效用〉發汗、利尿、消炎、去痰、解熱、強壯、血液淨化、改善皮膚不適、抗憂鬱。 


奧勒岡的學名為Origanum vulgare。前面的屬名Origanum與甜馬郁蘭(sweet majoram, Origanum majorana)相同,可知二者為同屬。

Origanum是中世紀拉丁文;一說,此字語源自古希臘文的origanon, origanos。而這個古希臘文是由oros(山)及ganos(絕妙之物、喜悅、自豪、閃耀)所組成的複合字。故,或可中譯為「山中絕妙之物」或「山之喜悅」等。

另一說,古希臘文origanon一字,專指甜馬郁蘭,意指「有刺激性的藥草」(an acrid herb)。然而,《牛津字典》卻有另外一種看法,指稱Origanum一字可能是來自未知的北非土語。

其後的種名vulgare,則拉丁文原意是「通俗的」、「普通的」或「庸俗的」。
在植物學名上,這個字常表述其為該物種中最為普通的一種,雖然並非總是如此。[註四]

英文oregano,很明顯地,語源自其拉丁屬名Origanum。日語,一般以外來語平假名「オレガノ」稱呼奧勒岡,但另有「花薄荷」(ハナハッカ)之古稱,大約指其外形上,與薄荷屬植物相似之故。

另外,需補充說明的是,奧勒岡與同屬的甜馬郁蘭(O. majorana),外形相似,容易混淆。

然而奧勒岡香味強烈,有著青臭而野性的香味,適合口味重的義大利料理,
這點是與甜馬郁蘭的香甜溫潤,是截然不同之處,千萬不要跟奧勒岡搞混了。



【這是甜馬郁蘭(sweet majoram)】 



 //栽培經驗分享//

繁殖方式:扦插、分盆或播種

【奧勒岡的扦插】 

如此說來,奧勒岡可說是一個外型陽光、個性堅忍的山上小孩,其根性強、適應性亦強。但是絕非得以對其過度呵護與溺愛。特別切忌澆水過度、肥份過多,如此易肥傷或爛根而長得不好。其實,只要種在陽光充足、土壤排水良好之處,任其恣意生長、與雜草為伴,奧勒岡即可自然成長茁壯。

但若真要特別疼愛的話,或可模仿地中海石灰岩地形的生態環境,在壤土內混些細砂或小碎石,增加其排水性,甚或在表土上舖些大小不一的碎石做為覆蓋物(可減少水份蒸發,又可慢慢析出植物所需微量元素),相信您的奧勒岡會長得格化的愉快、壯碩。

繁殖的話,建議以扦插為佳。可於春秋之際,尋健壯插穗數枝,每枝約15-20公分,以手逆拔去除插穗後半部葉片。再如上圖般,每盆約插三枝,置於遮蔽的明亮處,並確保土壤保持濕潤。順利的話,約一至二周即會發根。

更便利的是,如果其主根旁的枝條,已有觸地發根者,即可以剪或刀,連根一起切斷,即可分盆栽種,成功率更高。

另外,分盆亦可,但要等數年後其主幹已木質化,枝條茂密之時。其方法如下:將整株拔出(相信我,不要怕! ),以剪或刀,將植株如切蛋糕般,分成二至四份(視植株大小而定),分盆或另地栽種之,如此則可一株變數株,何樂而不為?



[註一]
奧勒岡(Origanum vulgare)於中文世界又常譯為「牛至」,然「牛至」一詞常汎指「牛至屬」的植物,較易產生混淆,故本文採「奧勒岡」之譯法。
[註二]
又,據稱北部義大利少用奧勒岡,而偏好同屬的義大利馬郁蘭(Italian Oregano, Origanum x majoricum)。這個品種,我們也有種植和使用的經驗,其香味與口感,正如其學名,介於奧瑞岡與甜馬郁蘭(sweet majoram)之間,刺激性較弱,而多了點香甜的風味。
〔註三〕
有關奧勒岡的學名&相關知識,主要編譯、改寫自:〔日〕大槻真一郎、尾崎由紀子合著,《ハーブ學名語源事典》(日本:東京堂出版,2009),頁36、92。
另外,亦參考維基百科:英文維基日文維基中文維基 
[註四]“Vulgaris and Vulgare,” by Vanessa Richins My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