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網文轉貼] 白宫菜园


白宫菜园

白宫菜园由米歇尔·奥巴马在2009年3月开始建立,至今已为总统奥巴马一家、白宫宴会活动甚至华盛顿一个食物救济站提供了许多新鲜水果和蔬菜。

白宫菜园 - 开辟

3月20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中)在华盛顿白宫的南草坪翻动草皮松土。3月20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中)在华盛顿白宫的南草坪翻动草皮松土。
米歇尔·奥巴马当天带领一群小学生在白宫南草坪“动土”,正式启动把面积大约102平方米的L型草坪改造成菜园的计划。这里种植出的有机食物将供“第一厨房”和华盛顿其他厨房使用。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白宫首次开辟菜园。

成员

来自华盛顿班克罗夫特小学的26名小学生“第一夫人”米歇尔。

劳动

米歇尔和孩子们翻动草皮的松土过程进展较慢,不得不让原先站在一旁的“御厨”也下地“耕作”。 最后,米歇尔甚至求助于前来拍摄的记者。[1]

白宫菜园 - 种植蔬菜

白宫主厨带着当地学生在种植活动中种菜白宫主厨带着当地学生在种植活动中种菜
米歇尔与小学生的“破土”仪式后,工作人员将根据白宫厨师的“菜单”及季节种植多达55种蔬菜。另外,菜园里还会安两个蜂箱。

首批种植的作物包括菠菜椰菜、各种莴苣羽衣甘蓝和一些罕见香草品种,预计2009年4月下旬就能迎来首批收成。
依据奥巴马的口味,芝麻菜可能最为“畅销”,而甜菜将备受“冷落”。此外,园内将种植芫荽叶、粘果酸浆和红辣椒,用以烹调奥巴马一家钟爱的墨西哥食品。

白宫主厨助理萨姆卡斯说,园内蔬菜将提供给白宫厨房和白宫附近的慈善机构“米丽娅姆厨房”使用。[1]

白宫菜园 - 平常护理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右)带着当地学生在种植活动中种菜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右)带着当地学生在种植活动中种菜
不过,奥巴马不大可能“坐享其成”这些劳动成果。虽然后勤人员承担菜园大部分培育工作,但包括奥巴马在内,“第一家庭”全家都将帮忙除草。

此外,白宫一些工作人员已志愿参与部分菜园种植,班克罗夫特小学的学生将协助种植、收割和烹调蔬菜等工作。[1]

白宫菜园 - 成果

按白宫说法,截止2011年3月菜园产出2000磅(约合746公斤)新鲜水果蔬菜。

菜园出产的果蔬品种繁多,绿色无污染,颇受白宫主厨赞赏。白宫面点主厨比尔·约西斯先前说,他喜欢用从菜园收获的香草制作甜品。[2]  

白宫菜园 - 评价

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白宫首次开辟菜园。上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时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夫人埃莉诺罗福斯发起一场“自家种菜运动”,帮助全美民众渡过战争时期难关。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说,这一次,美国需要对付的不是战争,而是肥胖。

白宫做法得到不少好评。

纽约州波坎蒂科山著名有机食品餐厅“Blue Hill at StoneBarns”店主丹巴伯说:“米歇尔奥巴马的影响力和白宫菜园能传达重要信息,提醒人们吃得健康、吃得美味。我相信这种信息能带来真正变革。”

《杂食者的困境》作者迈克尔波利安告诉美国广播公司记者,菜园虽小,意义深远。

“在经济危机时期,一座菜园能提供大量新鲜健康蔬菜,”波利安说,“但同样重要的是,它倡导一种重要思维模式,让人们和食物亲密接触,不增加开支就实现健康饮食,同时意识到我们可以减少对产业化食物链的依赖。”[1]

白宫菜园 - 分享种植心得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2011年3月16日说,她打算出书,与读者分享自己在白宫南草坪菜园种菜的经历。

米歇尔与美国皇冠出版集团签订图书出版合约。新书预计2012年4月上市,以纸版和电子版等版本发行,书名眼下未定。美联社说,新书出版收入将全部捐赠慈善机构。

初衷


谈及出书初衷,“第一夫人”表示,菜园受到高度关注,她经常接到关于白宫菜园的各种提问,希望经由这本书解答公众疑问。“我们想与更多美国乃至其他国家民众分享这个故事。”

米歇尔一直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按皇冠出版集团说法,新书“富于启发性和教育性”,将向读者提供打造社区、学校或城市菜园的点子,还将与公众分享一些“第一家庭”青睐的健康食谱。[2]

参考资料:
[1]^引用日期:2011-04-12
[2]^引用日期:2011-04-12

以上擷取自: 互動百科, http://www.baike.com/wiki/%E7%99%BD%E5%AE%AB%E8%8F%9C%E5%9B%AD



花蓮樸門影像課程片單 -- 花蓮樸門部落


花蓮樸門影像課程片單


★注意:所有花蓮樸門課程影片皆不用於營利販賣使用,請勿下載盜拷販賣!!

請按下課程名稱即可觀賞影片

2012 花蓮合作人培訓初階課

講師/邱奕儒     慈濟大學助理教授 花蓮樸門部落發起人


講師/吳梅相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前監事主席





講師/李宜真     英國舒馬克學院轉型經濟碩士候選人


2012 花蓮樸門部落志工培訓課程



講師/邱奕儒、王慧芝、許素桂、湯平 

講師/邱奕儒、顏嘉成


講師/廖美菊、邱奕儒


講師/唐敏 樸門永續設計講師

講師/唐敏 樸門永續設計講師

講師/唐敏 樸門永續設計講師


講師/許素桂、陳冠輝、邱奕儒


講師/邱奕儒、湯平


講師/邱奕儒 陳秀枝

講師/邱奕儒與全體學員

2012.03.20我走進華德福的心路歷程
講師/成虹飛 新竹教育大學教授



~樸門實作活動影片~
講師/亞曼 樸門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講師/亞曼 樸門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講師/亞曼 樸門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講師/邱奕儒  花蓮樸門永續生活協會理事長

講師/邱奕儒  花蓮樸門永續生活協會理事長



第三期樸門永續生活系列課程

講師/劉啟祥先生 花蓮農改場資深助理研究員


講師/蔡建福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


講師/楊大吉 花蓮農改場作物環境課課長


講師/宋秉明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講師/陳紫蛾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講師/蘇銘千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講師/張瑋琦 新竹教育大學教授


講師/劉德輔 天使部落負責人&生態村推動者


講師/阿力曼 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講師/ean Cycon 丁氏公平交易咖啡Dean's Bean創辦人


講師/張娟芬  時報十大好書、聯合文學等多項文學得獎作家


講師/府 花蓮國軍醫院主治醫師


講師/府 花蓮國軍醫院主治醫師


講師/迪查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執行長


講師/伊莉莎白‧韓德森 (Elizabeth Henderson) CSA推動及實務工作者


講師/顏嘉成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生


講師/見直紀 半農半X研究所代表


講師/吳水雲 光合作用農場負責人


講師/劉德輔 天使部落負責人&生態村推動者


講師/倪禮豐 花蓮農改場土壤肥料研究室主持人


講師/廖美菊 花中退休金牌生物老師


講師/陳孟凱 合璞農學市集負責人


講師/余定國 國際自然醫學認證合格醫師


講師/廖美菊 花中退休金牌生物老師


講師/陳煥章老師 慈濟大學心理學講師


講師/許瑞云 慈濟醫學院教授


講師/黃御璽Nirbhay 資深瑜伽老師


講師/陳鴻圖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講師/潘繼道 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


講師/潘繼道 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


講師/李文茹 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第二期樸門永續生活系列課程

講師/王玉萍 花蓮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負責人


講師/邱奕儒 花蓮樸門部落發起人


講師/邱奕儒 花蓮樸門部落發起人


講師/林鍇岷 建築師


講師/唐敏 樸門永續設計講師


講師/邱奕儒 花蓮樸門部落發起人


講師/秀明農法與自家採種的實踐者李慶豪與許素桂


講師/邱奕儒 花蓮樸門部落發起人


講師/唐睿謙 荷蘭藉資深瑜珈修­行者


講師/ ­­謝光榮 知名室內設計師


講師/邱奕儒 花蓮樸門部落發起人


講師/雲力思 原住民族歌手

講師/張瑜芳、張詠萱 《慢活蔬食義大利》作者


~其他影片~ 

轉貼: 唐敏老師 -- 全球樸門運動與案例 -- 花蓮樸門部落


4/20 全球樸門運動與案例


講師:唐敏(樸門永續設計講師)

圖:唐敏老師詳細說明樸門在全球推廣及實踐的案例。



記錄:詹于諄  攝影:林孝威

唐敏老師一開始談到,樸門是從澳洲開始,不過目前已經是一項全球性的運動,以她自己在澳洲學習的經驗,同學裡就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專長的人。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以各種方式推動樸門的案例,很多例子是從根本沒有土地就可以開始,台灣有很多已都市化的區域,這些案例很適合台灣參考。

樸門首先是從英語系國家開始,去觀察傳統社會的永續生活方式,而逐漸從英語系國家傳出去,然後再傳到歐洲、中東、中南美洲及非洲國家,最後到亞洲。最早的樸門實踐是從都市及郊區開始。大致上有:

1、Urban Homesteading  都市在家半農半X:

許多人利用自家前後庭院種菜,多餘的還可以賣給社區餐廳。

2、Rooftop Gardens 屋頂農藝:

很適合都市裡沒有自己土地的人,也能夠生產食物,除了私人屋頂菜農園外也有商業型農場。其中有個重要概念是,要先考慮好目的性,去規劃哪些設施是固定的、哪些是可移動的。相關資料可見:http://www.sustainable.wellington.net.nz/Resources/Roof%20Top%20Permaculture.pdf

3、School and Community Gardens 校園/社區農藝

校園/社區農藝很受歡迎,一方面有同伴一起做樸門會比較有趣,加上是為孩子做的,幾乎大家都會同意,包括要讓小孩子多接觸自然與農藝。校園農藝也可結合學校課程,透過mind mapping也可和學生一起做,另外要把維護問題考慮進來。社區農藝部分,很適合從「水」做為議題開始,特別是有水資源問題的地方。

4、City Repair 城市修復

以衰退破舊的城市空間為主要推動的地方,常用來做為社區營造,以合作、創意的方式來呈現。首要目的為重新佔領都市公共空間以創造社區導向的地方,培育鄰居之間的溝通,提倡社區在地文化。

台灣常出現的情況是,對於政府的規劃,只能接受不然就抗議,而樸門會想要看怎樣一起來力量大,但要有規劃,透過對基地做分析,看社區想要什麼東西,由社區小組來行動。可以先做小的,透過大家參與一起合作推動。

5、Guerrilla Gardening  游擊園藝

很熱門的都市農園藝活動,以游擊隊的方式執行的(有點像是「快閃族」),但是還需要事先設計與規劃,目前台灣也有案例。

6、Rural

接下來介紹的是在鄉村地區進行的樸門。國外的鄉村地區和台灣相較是比較大面積的。唐敏老師以她的樸門老師Robyn Francis在澳洲的Djanbung Gardens為例,介紹各種順應自然的設計,並且談到,樸們不只照顧人,也照顧眾生的需求。


7、market garden and farm

這樣的農園有別於大的工業化生產形式的農園,種植多樣化的作物,直接提供給消費者以及餐廳。可參閱”Bioshelter Market Garden: A Permaculture Farm”這本書。

8、Occupy Farms

緣起於佔領華爾街運動,在長期抗爭場地,引入樸門設計。

9、sustainable aid

世界各地以樸門設計開展出來的援助計畫,特別是很多災後重建工作,歡迎大家以志工方式參與,亦可實際學習到樸門設計。詳細可見:http://permacorpsinternational.com、http://permacorpsinternational.com/volunteers/、http://www.kleiwerks.org/


10、transition/ resilient communities

主要在協助城鎮轉型,transition networks(http://www.transitionnetwork.org/)有一步一步怎麼做的資料,鼓勵參與式決策,對推動者來說,最終目標是這個地方可以不需要我們就可以自立。

以上擷取自: 花蓮樸門部落, http://hualien-permaculture.blogspot.tw/2012/06/420.html

校園綠屋頂 可種菜還能降溫

校園綠屋頂 可種菜還能降溫

〔記者賴筱桐╱新北報導〕三和國中擁有全市最大校園綠屋頂,校方在校舍頂樓鋪設薄層式覆土,種植耐旱性植物,甚至闢建開心農場,種植番茄、九層塔、大白菜等蔬果,以環保概念讓室內降溫,成為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活教材。
擁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背景的校長張錫勳說,因教室在夏天時高溫悶熱,許多家長反映要加裝冷氣,但受限於國民教育階段,經費取得有困難,於是前年暑假起,他商請台大園藝系教授與專家規劃設計綠屋頂,利用校舍屋頂閒置空間,在四棟教學大樓頂樓建置綠地,總面積達兩百坪。
張錫勳說,加裝綠屋頂後,能隔離陽光強烈曝曬,讓室內溫度下降三至五度,還開放一塊空間,供師生們認養,經營屬於自己的開心農場,每到收成季節,師生還會摘取蔬菜烹調,共享豐收成果。

「原來番茄長這樣子!」學生李惠甄參觀綠屋頂後,忍不住驚呼,她說,從來不知道常吃的水果番茄及青蔥在土裡長什麼模樣,現在總算大開眼界,一睹這些食材的真面目。

以上擷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7/today-taipei9.htm

轉貼 : 東華「良食公社」 阿美族佳餚上桌

東華「良食公社」 阿美族佳餚上桌
發佈日期 : 2013-10-19
    【聯合報╱記者陳家倫/壽豐報導】2013.10.19 03:57 am
    東華大學「良食公社」本學期再度開炊,學生昨天在校園裡拿著鍋碗瓢盆忙了一上午,將10多道阿美族佳餚端上桌。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葉秀燕表示,每周都會邀請1名總舖師來煮飯,展現各種風味料理。
    「良食公社」位於東華大學民族學院旁,每星期有1天讓學生、社區居民一起煮飯,成了社區的公共廚房。
    葉秀燕將課程與食物(實務)結合,讓學生了解原住民的飲食文化。本學期先登場的林玉芬是阿美族人,不僅煮飯,還介紹阿美族的料理方法。
    林玉芬表示,阿美族料理食物的方法有火烤、水煮、石煮、煙燻、蒸等5種,「不炒、不炸,對身體最好」。她說,原住民應該是健康飲食的先驅;而以樹葉當盛器,用餐後就丟進土裡當肥料,相當環保。
    雖有30多名成員一起炊食,眾人還是忙了4小時才開動。「沒想到煮飯那麼累!」東華大學材料系張筱靖從小在台北長大,她表示,雖不會煮飯,來到「良食公社」就算把菜切錯方向也不會被念,眾人的寬容,讓她下廚更有信心。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轉貼: 【新良食運動】宿舍屋頂種菜!清大生開辦校園伙食


    【新良食運動】宿舍屋頂種菜!清大生開辦校園伙食


    文—黃哲斌
     
    清華大學發揮宿舍共學的團體力量,在宿舍屋頂種菜,在公用廚房自煮、共食,身體力行減少食物里程,支持在地農產
    【新良食運動】宿舍屋頂種菜!清大生開辦校園伙食

    在屋頂收集雨水種菜


     
    當小學營養午餐,成為社會矚目的話題,一群清華大學的老師與學生,正默默推動自己的飲食革命。
     
    他們組讀書會討論食育議題、推動宿舍煮食、在屋頂收集雨水種菜、進行校園飲食環境調查。他們甚至自組跨系伙食團,向在地小農買食材,一邊開伙,一邊思考如何推廣正確的飲食觀念。
     
    清大的清華學院,是國內少數比照英美「住宿學院」設立的宿舍共學制度。成立五年來,學生陸續自發組團參訪農村、報名農業營隊,關心人與土地議題。
     
    其中,「校園飲食」成為他們的核心課題。清華學院助理教授李天健表示,「食物作為一種中介物,背後承載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分享互動。」
     

    過半大學生 孤獨外食


     
    去年,學院學生花3個月,規劃籌辦一場校園綠色飲食教育論壇,包括進行校園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超過半數清大學生習慣「獨食」、近6成蔬菜攝取不足、7成仍習慣使用免洗餐具、逾4分之3希望能在校內自行煮食。這份700名學生填答的問卷,成為清華學院推動綠食育的依據。
     
    李天健指出,清華學院原本就有「綠宿舍」課程,學生在校舍屋頂收集雨水、種植蔬菜、開闢綠屋頂。課程中,發展出「綠飲食小組」社群,老師與學長帶著30幾名大一學生,週末到新竹逛傳統市場,與菜販聊天、理解食材。然後買菜回宿舍烹煮,一面分享彼此心得。
     
    台灣的大學宿舍,大多不鼓勵學生煮食。清華學院反其道而行,在宿舍闢設公用廚房與餐廳區。李天健認為,若要喚起學生對食材來源的重視,必須先引發他們對食物的興趣,並建立認識食材與自力煮食的環境。
     

    共食、共學、共膳社團


     
    學生反應非常熱烈,他們引進新竹在地的飲食文化,邀請一位新竹主婦聯盟的媽媽示範「10分鐘料理」,讓飲食成為生活中的例常思考。
     
    除了院內的住宿學生,他們也希望將食育觀念,推廣到整個校園。去年11月,學院學生劉冠呈、李博霖成立第一個「校園伙食團」,推動小規模共食、共學、共善(膳)社團。每週兩次,由16位自願參加的學生,每人每次繳交70元,向在地農夫採買食材。他們利用校園餐廳閒置時段,一面共食,一面共讀農業、土地與食物相關的書籍。
     
    這學期開始,清華學院師生著手推動「校園餐廳食物里程與產地大調查」,希望透過學生議會的監督力量,讓學校外包餐廳揭露食材來源,讓同學知道自己每一餐花了多少食物里程。
     
    從宿舍煮食、成立伙食團、開設食物議題課程,到推動校園飲食革命,清大學生「讓吃不再只是吃,而加入同伴的分享、對自然的感受、對社會的思考,」李天健說。

    以上擷取自: http://news.msn.com.tw/news311219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