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新書介紹 《これならできる!自然菜園―耕さず草を生やして共育ち》 / 竹內孝功



内容紹介

家庭菜園では、無農薬・無化学肥料の有機栽培から、無農薬はもちろんのこと耕さず除草せず肥料もやらない、自然の理にかなった自然農や自然農法による栽培法に関心が高まっている。著者は自然農法や自然農、十草農業に学び、草は野菜が自立するまで刈って敷く草マルチ法、草に負けない野菜の根に根性をつける種まき・定植・水やり・施肥法、通路には緑肥をまいて草マルチに、コンパニオンプランツとの混植・輪作、生える草の種類から土のステージを判断した適地適作など、だれにもできる野菜37種の自然共存型の自然栽培法を提唱する。

内容(「BOOK」データベースより)

草も野菜も微生物も自らが暮らしやすくなるよう、たえず土やお互いに働きかけながら生きています。この自然の営みを活かし、耕さず草を抜き取らず野菜が、草や微生物など菜園の生きものと共存、共育ちできる自然菜園のコツを紹介します。


登録情報

  • 単行本(ソフトカバー): 176ページ
  • 出版社: 農山漁村文化協会 (2012/8/30)
  • 言語: 日本語
  • ISBN-10: 4540101978
  • ISBN-13: 978-4540101977
  • 発売日: 2012/8/30
  • 商品パッケージの寸法: 25.8 x 18.2 x 1.8 cm
価格:¥ 1,785

http://www.amazon.co.jp/%E3%81%93%E3%82%8C%E3%81%AA%E3%82%89%E3%81%A7%E3%81%8D%E3%82%8B-%E8%87%AA%E7%84%B6%E8%8F%9C%E5%9C%92%E2%80%95%E8%80%95%E3%81%95%E3%81%9A%E8%8D%89%E3%82%92%E7%94%9F%E3%82%84%E3%81%97%E3%81%A6%E5%85%B1%E8%82%B2%E3%81%A1-%E7%AB%B9%E5%86%85-%E5%AD%9D%E5%8A%9F/dp/4540101978/ref=sr_1_2?ie=UTF8&qid=1393168867&sr=8-2&keywords=%E8%87%AA%E7%84%B6%E8%BE%B2%E6%B3%95

新書介紹 《無 III 實踐篇 自然農法》 / 福岡正信, 2013

福岡正信新書  「無 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   2013年12月出版
原價:450元
........完整目錄及序 (請按下連結)

福岡正信說:「自然農法是自然之道,無主觀的省力之道。其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無』字,『一切無用論』,即不耕地、不施肥、不除草、不用農藥。」很多人(尤其台灣人)一定不相信「不耕地、不施肥、不除草、不用農藥」可以種東西甚至收成!

「無 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就是一本介紹自然農法實務的書,值得關心土地健康、正在推廣或正以友善土地方式耕作的農民們閱讀參考及實踐。
本書在2013年12月出版,由台灣綠活合作社經理陳芳瑜小姐自費出版了一本由日本自然農法專家福岡正信著、台灣有機農業發展協會常務理事溫榮弘譯的「無 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

推薦介紹:
  「
台灣是濫用農藥、除草劑、化學肥料幾乎沒有管制(有管沒有制)的地方,50年前的台灣農村是生態豐富、空氣清新自然的好所在,但在長年所謂「慣行農法」(我稱之為「毒害農法」)對土地的肆虐下,台灣農村居民腳踩毒地,飲用毒水(地下水遭農藥、化肥污染),呼吸毒空氣(近十年前我在花蓮縣卓溪鄉清晨聞到的是瀰漫空氣中的農藥味),且地力消失嚴重,土地酸化加劇,台灣如果再這樣耕作下去,沒有健康的土地種不出健康的食物,國民健康也一定每況愈下,健保也會很快破產的。

 在擔心台灣人與土地的健康問題之餘,同時也呈現點希望,就是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半路出家」的農民,放下都市工作進入鄉間,挽起衣袖下田耕作,為的就是尋求以有機農法或自然農法等友善土地、永續環境的方式改革毒害農法,為台灣人種出健康的食材及育出健康的環境。
從飲食、耕作方式的改變,也能救環境、救生態,也是人類救贖之道。」(文:賴鵬智)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封面.jpg
註:書本菊16開(A5)軟皮精裝,彩色16頁、黑白365頁,内頁採用永豐餘清荷環保道林紙,封面是經國際公益組織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之無毒環保紙張,並以黃豆油墨印刷。

http://hualien-permaculture.blogspot.tw/2014/02/iii.html?spref=fb

==============================
以下擷取自:
http://photo.xuite.net/wild.fun/18583925/1.jpg
....
http://photo.xuite.net/wild.fun/18583925/12.jpg

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作者簡介.jpg

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封面.jpg




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翻譯說明與目錄_頁面_01.jpg
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翻譯說明與目錄_頁面_02.jpg

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翻譯說明與目錄_頁面_03.jpg

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翻譯說明與目錄_頁面_04.jpg

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翻譯說明與目錄_頁面_05.jpg

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翻譯說明與目錄_頁面_06.jpg

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翻譯說明與目錄_頁面_07.jpg

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翻譯說明與目錄_頁面_08.jpg

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翻譯說明與目錄_頁面_09.jpg

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翻譯說明與目錄_頁面_10.jpg

====================================
以下為: http://www.amazon.co.jp/%E7%84%A1%E3%80%883%E3%80%89%E8%87%AA%E7%84%B6%E8%BE%B2%E6%B3%95-%E7%A6%8F%E5%B2%A1-%E6%AD%A3%E4%BF%A1/dp/4393741455/ref=sr_1_5?ie=UTF8&qid=1393168867&sr=8-5&keywords=%E8%87%AA%E7%84%B6%E8%BE%B2%E6%B3%95

無〈3〉自然農法 [単行本]

福岡 正信 
5つ星のうち 4.0  レビューをすべて見る (3件のカスタマーレビュー)

価格:¥ 2,625 通常配送無料
  • 単行本: 427ページ
  • 出版社: 春秋社; 新版 (2004/09)
  • ISBN-10: 4393741455
  • ISBN-13: 978-4393741450
  • 発売日: 2004/09
  • 商品パッケージの寸法: 19 x 13.8 x 3.2 cm



大地から生まれた自然農法の極意。米麦・野菜・果樹、あらゆる農の実践を縦横無尽に説く。「無」三部作実践篇。

「自然農法」とは、人知も人為も加えない、自然とともに生きていこうとする農法である。どこまでも自然が主体で、自然がものを作り、人間はこれに奉仕する立場をとる。「無」3部作の実践篇。85年刊の新版。




新書介紹 《字裏藏醫》 / 徐文兵

字褢藏醫

  • 定價:400
  • 優惠價:79316
字褢藏醫
要研究中醫,就必須先從漢語最基本的辭彙入手。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厘清中醫最基本的辭彙,恢復中醫本來面目。
  幾千年來,我們使用的都是同樣的文字,但表達的意思可能已經不同了。很多字詞已經漸漸失去了它們的原意。在多數情況下,這並不會造成甚麼困擾,但對中醫這門古老學問就不同了,它需要我們喚醒那些沉睡的文字的願意。比如“思想”,思和想有甚麼區別?比如“魂魄”,魂是甚麼,魄又是甚麼? “肥”與“胖”有何差別?“皮”與“膚”是一回事嗎?等等,從這本書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作者簡介
徐文兵
  中醫教育家,身心醫學專家。1966年出生於山西大同,自幼隨母親魏天梅學習中醫,1984年考入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自1987年隨裴永清教授侍診抄方,1997年正式拜師,研修《傷寒雜病論》以及經方的臨床應用。1997年師從周稔豐教授學習五禽戲、病氣診斷。2002年師從蘇有餘先生學習、研修內丹功法。2004年師從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1997年公派赴美講學,考取全美中醫師資格證書、全美針灸師資格證書、馬里蘭州針灸執照。1998年回國創辦北京厚樸中醫研究所,從事傳統中醫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用英文主講《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中藥》、《方劑》、《中醫內科》、《針灸學》、《耳針》、《食療》等課程

新書介紹 《向大自然學設計:樸門Permaculture.啟發綠生活的無限可能》/ 孟磊、江慧儀

向大自然學設計:樸門Permaculture.啟發綠生活的無限可能

  • 定價:380
  • 優惠價:7266
想知道如何在城市打造綠色景觀,成為自己的生活設計師嗎?
想要成為享受都市便利,卻又能不完全依賴自來水、超市食物的生活達人嗎?
想知道如何將一塊荒廢耕地,打造成生產力高的永續農園嗎?
  本書作者Peter是台灣第一位引進並實踐樸門的永續生活設計師。隨太太慧儀定居台灣近二十年,住過都市頂樓公寓,也住過遠離塵囂的鄉村,他們將現身說法與大家分享:如何透過觀察與互動、把問題看成正面的資源等原則,在公寓社區、鄉間農田涵養水源,營造沃土,自耕自食,與鄰居一起創造夢想生活;如何與雜草、動物作朋友,創造與自然共榮,食物垂手可得的永續農園。
  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
  「樸門永續設計」的英文「Permaculture」,是由permanent(永久的)、culture(文化),以及agriculture(農業)所組成的新詞。樸門的精神是巧妙運用自然、模擬自然,以永續的方式提供人們食物、能源,以及其他物質與非物質的需求。它是一套宏觀的設計系統,不僅能以友善地球的方法生產食物,更能引領人類設計永續的居所,小至陽台、屋頂、後院,大至社區、村落或一個國家,甚至無形的社群關係。
  1974年於澳洲興起後就席捲全世界,成為澳洲的重要出口智慧。其影響無遠弗屆,無論各行各業,市井小民、農夫、政府人員、教職等各行各業的人都能應用。創始人比爾.墨立森(Bill Mollison)更因而獲頒另類諾貝爾和平獎(alternative Nobel Prize, 1981)。
  本書是台灣首次將樸門三四十年來的創始過程、發展歷史、精神與核心倫理做出精闢的介紹,作者也將自身對樸門融會貫通的設計原則做公開分享,啟發你我與自然合作的能力與潛力,輕鬆學習這套具體可行的永續生活設計工具,幫助你我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本書特色
  1.一本落實永續生活的實踐手冊  樸門是一套用來支持人類永續生活的設計系統,主要精神是模仿大自然的運作模式,運用來它設計環境與生活,無論是商業、法律、家庭管理、農業等所有的領域都能夠運用。樸門時時刻刻都在提醒,人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生活設計者、也是與萬物和諧共處的生態設計師,因此你我就是台灣、全世界能否轉型成為永續社會的關鍵人物。「世界改變,從自己開始!」
  2.樸門永續設計獨門know-how,讓農耕更輕鬆  提供台灣農友、新都市農夫、有心想返鄉過田園生活的人,達成省力護地並享有豐厚收成的耕作之道。舉凡土壤重建、沿等高線集水、菜園地景規劃、厚土栽培、不翻土、不除雜草、家畜協力合作整地、堆肥製作及運用、用太陽能來烹煮食物、雨水收集、可食地景、在地飲食或種子保存等等獨道的樸門永續設計know-how,輕鬆又有效地收集地球難能可貴的陽光、土壤、水、植物,以及世代傳承的在地智慧,教你過更師法自然的永續農耕生活。
  3.打造永續城市的行動提案,讓都市生活又綠又有趣  書中提出創造城市韌性的提案,舉凡將食物生產帶回城市,例如將小陽台、屋頂花園、都市公園等打造成可食用地景;提升城市的水源自主率,不再依賴從水庫而來的自來水;拉近人與人的緊密關係,例如社區照護及共學行動、以物易物的社區經濟制度等等,都將創造在地幸福感、大大提振在地經濟活力。
  4.粹煉樸門師法自然的15個設計原則,輔以國內外經典案例翔實解說  樸門是一門與自然合作的設計學,也是一種能夠創造永續且循環不息系統的設計方式。本書整理出15個師法自然的樸門設計原則,幫助人類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可再生自然資源的設計。例如「把問題看成正面資源的原則」提醒的是,當生態系某種生物數量過多,一般作法是想辦法把問題物種去除,但當懂得與大自然合作,就會發現自然界的回應是大方增加其他的物種。因此,當遇到問題時,不妨視為一道有趣的謎題,並試著與自然合作解解看吧!
  5.作者是台灣唯一樸門認證講師,實踐並推廣樸門的權威  作者孟磊是國際上認可的樸門永續設計專業設計師,同時是台灣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獲得樸門教師認證之講師。他走訪樸門的發源地澳洲學習,並親身見識樸門生態社區的魅力,將所學所聞實踐在生活和教學中長達十多年。另一位作者江慧儀具有十五年的環境教育專業經驗,在孟磊的耳濡目染下學習樸門永續設計。兩人在全台各地包括社區、農村、學校,已受邀將近500場環境相關教學與樸門設計課程。上過課的學員數千人,也是媒體經常邀訪的專家。
作者簡介
孟磊Peter Morehead
  1999年,在澳洲樸門永續設計研究中心完成樸門認證課程(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 PDC),之後在陽明山平等里應用樸門打造了風之谷家園。2006年,於美國完成樸門教師認證課程,成為台灣第一位受過樸門教師認證之講師。十年來,廣受全台的社區、農村、學校、企業等,邀約講授樸門永續設計。
  孟磊與慧儀共同創立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他現為樸門永續設計專業設計師、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理事長。擅長系統性環境設計、土壤復育、有機農耕、被動式太陽能設計、適切科技研發等。
  孟磊大力推動生態城市、都市農耕,倡導在「在都市空間中收集陽光、水、土與在地智慧」的生態社區計畫,曾規劃博仲法律事務所屋頂生態園、參與台灣師範大學生態屋頂設計;倡議無消費日、社區貨幣等;近兩年重新投入農村,在台東籌設樸門學習基地,並為私人進行設計。十年來已教授近500場環境教育與樸門相關課程,邀請單位包括林務局自然中心系統、內政部宜蘭教養院、山水米有機稻場、各社區大學、教會系統、地方農會研習班等。
江慧儀
  1995年因緣際會走進環境教育領域,教授過上千場兒童、成人環境課程。從2000年起,在孟磊的耳濡目染下學習樸門永續設計。在2008年修畢樸門基礎課程後,為了學習多元的樸門教學方法,於2010年初前往夏威夷向北美第一代的知名樸門設計師取經。
  慧儀目前也是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常務董事、看守台灣協會理事。她擅長環境教育規劃、創意課程設計與教學法、能源教育與領導力課程帶領。近年,積極投入樸門永續設計的實踐、教學與設計。
  她曾任台北市青年社區規劃師講師與顧問、台北縣社區營造中心顧問、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全校式經營能源教育計畫」總監、台北縣政府社區節能減碳改造計畫主持人、聖約翰科技大學兼任講師等。

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

穴名 神門

穴名神門 (國際代碼 HT7)  網路上的圖片
別名中都, 兌沖
經絡手少陰
現代研究 | 針灸大成 | 我的觀點 | 他人觀點
【類別】
輸(土)穴;原穴。《靈樞•衛氣》: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
【釋名】
神,心神;門,門戶。穴屬手少陰心經原穴,與心神相應,故名。因近豌豆骨,別名「兌沖」(《針灸甲乙經》)。
【位置】

神門、大陵、太淵、陽池、陽溪穴位橫斷面 (引自《嚴振國穴位解剖》)

神門穴位 (引自《經絡與穴道》)
腕部腕掌橫紋上,尺側腕屈肌腱橈側凹陷處,當豌豆骨後方。
  • 《針灸甲乙經》:「在掌後兌(銳)骨之端陷者中。」
【解剖】
  • 肌肉:尺側為尺側腕屈肌腱。
  • 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及尺神經掌支雙重分佈,橈側為尺神經幹。
  • 血管:橈側為尺動、靜脈。
【操作】
直刺或在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刺入0.3∼0.5寸,或向靈道作透刺。不宜作直接灸,艾條灸5∼15分鐘。
【功效】
安神寧心,清火涼營,清心熱,調氣逆。
  • 古典:頭痛,眩暈,痴呆,癲閑,健忘,怔忡,心煩,失眠,嘔血,唾血,黃疸,脅痛,發熱,臟躁,喉痹,鼻寒,遺溺,咽乾不嗜食,失音,喘逆上氣,手及臂攣。
  • 現代:失眠、神經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舌肌麻痹。
【配穴】
  • 手臂攣:神門、少海。
  • 笑若狂:神門、陽谷。
  • 驚悸少氣:神門、蠡溝、巨闕。
  • 呆痴:神門、少商、湧泉、心俞。
  • 驚恐心痛:神門、少衝、然谷、陽陵泉、內關。
  • 氣虛怔忡:神門、中脘、氣海、足三里。
  • 不寐:神門、三陰交。
http://yibian.hopto.org/acu/?ano=104

[轉引] 芹菜素能殺癌!地中海飲食吃得到 【華人健康網實習記者 陳雪莉/台北報導】 2014年2月7日

癌症一直高居全國十大死因排行榜之首,癌症的成因大部分是飲食習慣和作息不正常所引起的。爲了預防癌症的發生,很多人開始改變飲食習慣。根據Natural news報導,美國有一項新研究報告指出,地中海飲食可以預防癌症,因爲地中海飲食富含「芹菜素」,可以啟動「殺癌機制」,防止癌細胞繼續蔓延。
營養專家建議每天應攝取5至9份的蔬菜以減少各種慢性病的風險,多吃含有芹菜素的食物更可以縮短癌細胞的壽命。
營養專家建議每天應攝取5至9份的蔬菜以減少各種慢性病的風險,多吃含有芹菜素的食物更可以縮短癌細胞的壽命。
美國俄亥俄州大學 (University of Ohio) 研究小組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的報告顯示,地中海飲食中富含化合物「芹菜素」(apigenin);研究人員在這次的研究中確認芹菜素能與體內約160種蛋白質結合,並協助特定蛋白質糾正異常情況,讓癌細胞「重返正途」。
在地中海飲食裡,可以找到一種化合物「芹菜素」,其實,香菜、芹菜、洋甘菊等多種綠色蔬菜,也都是「芹菜素」常見的來源。「芹菜素」具有抗腫瘤功能,能抑制多種腫瘤細胞生長,誘導腫瘤細胞凋亡,且抑制腫瘤血管形成、侵襲和轉移,減少近四分之一的罹癌機率,因此,「芹菜素」被認爲具有抗癌的潛在價值。
研究作者安德烈•多塞夫教授 (Dr. Andrea Doseff) 總結指出,芹菜素能夠啟動「殺癌機制」,防止癌細胞繼續蔓延。營養專家建議每天應攝取 5 至 9 份的蔬菜以減少各種慢性病的風險,多吃含有芹菜素的食物更可以縮短癌細胞的壽命,大大降低癌症的威脅。

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herb.info] 迷迭香 (Rosmary, Rosmarinus officinalis)


Names of Rosemary, past and present

Greek: anthos (lit. 'flower')
English: rosemary ('rose of the sea' / 'rose of [the Virgin] Mary')
Spanish / Filipino: romero (lit. 'rose of the sea')
Latin (scientific nomenclature): Rosmarinus officinalis('dew of the sea')

Rosemary - Background Info And History

Rosemary is an herb that needs little to no introduction for those who know their way in the kitchen. This well-known evergreen shrub is native to the Mediterranean and some Asiatic areas but able to thrive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Rosemary
Rosemary
Background image source -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Rosmarin2.jpg - lic. under CC 3.0
Rosemary is known for its ability to make savory dishes all the more appetizing. Renowned for its fragrant, somewhat earthy scent, it is a staple additive and flavour enhancer for a wide array of dishes ranging from poultry to game. Rosemary has a long-standing history in the culture, symbolism, mythology, customs, and of course – the palate of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With its distinctive needle-like leaves and hardy appearance, the modest rosemary shrub is easy to grow and is a staple in many herbal gardens alongside other fragrant herbs. In the wild, rosemary can grow to up to six or seven feet in length at the most, and is able to survive in otherwise harsh environments. [1] Where rosemary thrives, it often grows as a weed, but unlike more invasive plants, it is highly prized not only as an herb used for cooking, but for its many medicinal uses as well.
Whil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part of the plant is its needle-like leaves, herbal lore ascribes different medicinal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a specific part of the plant. Aside from the typical culinary and medicinal uses, rosemary has now even become something of a garden variety plant much-loved for its wide assortment of wonderfully hued flowers made through various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methods. [2]

Rosemary - General Herbal Uses

The most common use of rosemary is of course as a culinary herb. Common in many European dishes, rosemary is the perfect seasoning for an assortment of meats, among them lamb, chicken, beef, and many types of game. It has a long-standing reputation in many households as an indispensable herb for flavouring an array of dishes. Rosemary is a perfect addition to roast meats as well as stuffing, as it not only imbues the meat with a unique and delightful woodsy aroma, it also enhances the flavours of the meat itself. As a culinary herb, rosemary is a great addition to barbeques, as it gives off a wonderful aroma when burnt.
Medicinally, rosemary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memory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it has been referred to from the latter part of the Elizabethan Era to the Early Romantic period as the herb of remembrance. Because of this esoteric association, rosemary has been made into a sort of herbal-amulet, where it placed beneath pillowcases, or even smelt, and it was believed that rosemary could protect the sleeper from nightmares, as well as increase their memory through either of the two practices. [3]
An easier method to benefit from this traditional memory-enhancing herb is to either carry a sprig of rosemary to whiff every now and then, or to boil some water and to place rosemary leaves (ground or whole, ground being more potent) into the hot water and to inhale the vapours, being careful not to scald oneself. Modern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is folkloric belief is somewhat factual, as several experiments employing rosemary essential oil scents have shown that it does indeed help with memory retention. [4]
Rosemary is also commonly infused with vinegar and this may also be used for cooking - and this rosemary vinegar is common in several parts of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Adriatic. [5] It is also one of the ingredients in the ancient Four Thieves Vinegar.
Rosemary essential oil, or any oil infused with its essential oil or its parts have also been traditionally used as a remedy for muscular aches and pain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camphor and carnosic acid found in the leaves. [6] According to the sales literature for the rosemary essential oil pictured left, Rosemary "improves dry or mature skin, eases lines and wrinkles, and heals burns and wounds. It can also clear acne, blemishes or dull dry skin by fighting bacteria and regulating oil secretions. It improves circulation and can reduce the appearance of broken capillaries and varicose veins. Rosemary helps to overcome mental fatigue and sluggishness by stimula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entire nervous system. It enhances mental clarity while aiding alertness and concentration. It can also help you cope with stressful conditions and see things from a clearer perspective."
When drunk as a tisane (tea), rosemary has been shown to help relieve stress and increase memory, as well as to help in keep ageing at bay. [7] Rosemary is now medically known to possess a number of potent active antioxidant compounds such as rosmarinic acid, which help fight off free-radicals. Rosemary tea recipes are commonly sold in health-food stores as memory-enhancing teas, or stress-busting teas. It can be made into a tea on its own, or mixed with real tea (camellia sinensis), usually of the green variety.
Rosemary has also been suggested for poor digestion, gall bladder inflammation, as a gargle for sore throats and for mood elevation. [8]

Rosemary For Hair

Cosmetically, rosemary, or, more frequently, its essential oils, is used as a fragrance and an additive in soaps and shampoos. Traditional cosmetology credits rosemary with thickening and darkening the hair, as well as hastening hair-growth. To this day, organic hair-care buffs consider rosemary as an essential must-have for beautifying hair, as it acts as both a thickening agent, as well as an anti-bacterial and anti-fungal medium that helps to prevent dandruff and other maladies of the scalp. Rosemary is usually mixed with olive oil, coconut oil, or some other equally light carrier oil and applied to the hair to nourish the scalp and the locks. [6] Another cosmetic practice that stemmed from culinary methods (herb infused oils were, and still are a common culinary practice) is to let rosemary sprigs macerate in cider vinegar to be used (diluted with water) as a hair-rinse to impart shine, body, and luster to hair, as well as to prevent graying hair and to ward off lice. [7]
Many modern soaps and shampoos, especially organic ones, employ the essential oil of rosemary to help improve hair-growth. It is usually combined with an assortment of other nourishing herbs for greater efficiency. Some studies have been shown to support these traditional claims, although the efficacy of rosemary essential oils for supporting hair-growth is nevertheless still considered dubious (as are many hair growth / restoration formulas) by the greater body of medical experts. [8] Hair oils (usually common in India) also employ rosemary leaves or its essential oil for the prevention of scalp-related maladies, as well as for hair-growth, hair-thickening, and darkening.
Rosemary may also simply be boiled with water, and the cooled decoction may be used as a final rinse after shampooing to help darken and thicken hair.

Rosemary - "Esoteric" Uses

Less well-known uses for rosemary include it being burnt as an incense, usually to help in memory enhancement, to ward off spirits or malevolent entities or simply for its aroma. Rosemary, when ground into a semi-fine state can also be smoked in either pipes or cigarettes, by itself, or else blended with tobacco or other smokable herbs. [12] Smoking rosemary does not result in a 'buzz' as is commonly thought, but it may cause headaches and a dryness of the mouth and throat if smoked overmuch.
In esoteric practices, rosemary was traditionally used as a stuffing for poppets (cloth-dolls) and employed to attract lovers, money, or health. [13] It is considered one of many 'protective' herbs, which is why it is used as incense for cleansing and warding, as well as sewn into pouches that are hung outside doors, or placed beneath pillows or mattresses. [13] Growing rosemary sprigs outdoors was also traditionally thought to ward off witches and other malevolent entities, while the old custom of placing a sprig of rosemary on the coffin of a recently departed person served not only as an act of remembrance, but also to prevent the person from becoming one of the undead. [14]
Rosemary is among the most versatile of herbs, and is an excellent addition to one's private herbal pharmacopoeia, herb garden, or kitchen counter.

Rosemary - References & Further Reading

[1] http://www.food.com/library/rosemary-340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semary
[3] http://botanical.com/botanical/mgmh/r/rosema17.html
[4] http://informahealthcare.com/doi/abs/10.1080/00207450390161903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Four_Thieves_Vinegar
[6] http://www.nutrition-and-you.com/rosemary-herb.html
[7]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0937349
[8] http://www.naturalnews.com/032781_rosemary_hair.html
[9] http://www.herbal-supplement-resource.com/rosemary-herb.html
[10] http://www.anniesremedy.com/chart_remedy.php?oil_ID=51
[11] http://www.umm.edu/altmed/articles/rosemary-000271.htm
[12] http://www.metro.co.uk/news/145515-live-to-100-by-smoking-rosemary
[13] http://aromaticamedica.tripod.com/id23.html
[14] http://windspirit57.tripod.com/id4.html
Main article researched and created by Alexander Leonhardt, © herbs-info.com 2013

[書介] 《植物名實圖考》/ 清. 吳其濬, 道光28(1848)


植物名實圖考



植物名實圖考》,是中國清朝官員、植物學家吳其濬所著的一種植物圖譜。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即在吳其濬死後一年,由山西太原陸應榖校印刊行。
全書共三十八卷,分為穀類(第1-2卷,共52種)、蔬類(第3-6卷,共176種)、山草類(第7-10卷,共201種)、隰草類(第11-15卷,共284種)、石草類(第16-17卷,共98種)、水草類(17-18卷,共37種)、蔓草類(第19-23卷,共235種)、芳草類(第23卷、第25卷,共71種)、毒草類(第23-24卷,共44種)、群芳類(第26-30卷,共142種)、果類(第31-32卷,共102種)、木類(第33-38卷,共272種)等,共十二大類,共1714種,各類篇輻及種數不一,附圖超過1800幅。
吳其濬另編有《植物名實圖考長編》。
以上轉引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植物名實圖考

======================
「維基全文」,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植物名實圖考

內文、文中分段及標點依照1957年8月上海商務印書館繁體字版本。
「《植物名實圖考》,清吳其濬著,共收植物一千七百十四種,分爲:穀類、蔬類、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羣芳、果類、木類等十二類型,合三十八卷。」
——摘自商務印書館《植物名實圖考》出版說明


=================================
愛問. 共享資料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977975.html
植物学专著。吴其浚撰。1848年由陆应谷刊行。全书共38卷,收植物1714种,分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毒草、芳草、群芳、果、木12类。每类分若干种,叙述其名称、形、色、味、品种、产地、生长习性、用途等,并有附图。著录每种均经本人亲自观察、考证,修正了过去本草书中的许多错误。植物图也较为精确,有的可据以鉴定植物的科和目。另有《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收植物838种,系辑录古代植物文献编成。
==============================


新校植物名實圖考

  • 作者: (清)吳其濬/撰
  • 出版社:世界書局
  • 出版日期:2012/02/24
  • 清吳其濬,宦跡半天下,所至觀察植物,採集標本,訪問農民,自行培養,復驗證文獻八百餘種,撰成此書,所收植物分八類,每種皆圖文並列,精圖一千七百餘幅。為中國植物學書中科學價值最高之作。本局取以出版,其中引書錯誤處,經為校正,並附註以說明。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40179


新校植物名實圖考
======================
 中國近代植物學的萌芽與發展

中國植物學發端甚早,但一直到十九世紀,都是以實用為前提,特別偏重於研究食用及藥用植物。鴉片戰爭之後,傳入西方植物學,動搖了幾千年傳統植物學的根基,中國近代植物學開始突破傳統的訓詁釋義,偏重實用的本草學、農學框架,在中西文化交流下,終於從傳統植物學的土壤中萌發出來,並且開花、結果。
植物學是從人類採集、利用植物開始,並隨著對植物的認識,不斷拓展和深化而發展起來的。中國先人通過長期的實踐,累積了大量有關植物的形態、用途、習性和生境等方面的知識,姑且稱之為「傳統植物學」。這些知識反映在歷代本草學和農學著述(包括專譜之類)中。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96)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它一方面繼承了歷代本草學的精華﹔另一方面為後世本草學的研究提供了範例,在中國傳統植物學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十九世紀中葉,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是部具有很高科學價值的植物學專著。此書記載植物1714種,其中所載植物,多為作者親自考察的紀錄,並附有精美插圖,擇要記載形色、性味、產地、用途等。《圖考》汲取了歷代本草學著作中純正或應用植物學的精髓,在植物學術語的運用和以「族」歸類方面,比《本草綱目》進步,與近代植物分類學更為接近。尤其在對第二十八卷群芳類的植物處理和安排上,表現出近代植物分類學的觀點,不僅按根、莖、葉等營養器官的相似性來歸類,而且依照花的相似性來類比、歸納,這是一種新的觀點。《圖考》在傳統植物學中已達巔峰,顯示傳統植物學即近尾聲。雖已具有擺脫單純實用的傾向,但在總體上仍未能脫離只辨認植物種類的局限,在植物體各器官的形態解剖和生理功能方面,則完全缺乏系統的描述和研究。因此,《圖考》與近代普通植物學著作相比,始終沒有擺脫本草學和農學的桎梏,仍屬於實用範疇。
中國近代植物學脫離本草學和農學的圈子自成一格,是受西方近代植物學知識傳入的影響。
西方近代植物學知識,早在明代已零星介紹到中國。但是,近代系統的植物學知識則是在鴉片戰爭後才開始傳入中國的。1858年,上海墨海書館出版的《植物學》,是中國第一部系統介紹西方近代植物學的譯著。
《植物學》係根據英人林德利(J. Lindley)的《植物學初步原理綱要》(1841年第4版)重點選譯的。李善蘭介紹該書時說:「《植物學》八卷,前七卷,余與韋君廉臣所譯,未卒業,韋君因病返國。其第八卷,則與艾君約瑟繼成之。凡為目十四,為圖約二百。於內體外體之精微、內長、外長、上長、通長、寄生的部類,梗概略具。中國格致能依法考察,舉一反三,異日克臻賅備不准焉。」從《植物學》各卷的基本內容來看,它相當於現在所說的普通植物學。在觀察和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近代植物學一般理論,與中國古代傳統偏重實用的植物學知識截然不同,在當時中國是聞所未聞的。
為了便於國人連繫已有的知識,更容易理解,接受所譯的科學內容,李善蘭盡量運用中國傳統植物學中已有的名詞術語,採用淺顯、通俗的表達方式。書中除了對極少數原產於外國的植物名稱,採用音譯外,對大多數植物名稱或名詞術語,則很少用音譯。「植物學」就是李善蘭創譯的。戰國時代,中國就有了「植物」一詞。李善蘭把握住了「植物」一詞的內涵,巧妙而恰如其分地把botany譯為「植物學」,既合原文含義,又相當古雅。不僅中國沿用至今,且為日本學者普遍採納。
繼《植物學》之後,能視為中國近代植物學與傳統植物學分野的著述,當推艾約瑟(J.Edkins)的譯著《植物學啟蒙》(1886)以及傅蘭雅(J. Fryer)編譯的《論植物學》(1876)、《植物須知》(1894)和《植物圖說》(1895)。特別是《植物圖說》是繼《植物學》後,中國植物形態解剖方面的第一本譯著。該書共4卷,約二萬五千字,附圖154幅,無圖者均有詳細的文字說明。該書為中國植物形態學、解剖學和細胞學開先河之作。
西方近代植物學知識除了翻譯西文著作傳入之外,其他如黃明藻的《應用徒薪植物學》(1905)、葉基楨的《植物學》(1908)、孔慶萊等13人的《植物學大辭典》(1918)等,內容多取材日文的材料。
這些著述,包含了大量中國傳統植物學所未研究的內容,讓中國植物學者大開眼界。
鍾觀光(1868∼1940年),浙江鎮海人,曾中秀才。早年東渡日本考察,回國後創辦科學儀器館,設立理科傳習所,為中國近代科學啟蒙人之一。1903年主持蔡元培創辦的愛國女校,次年加入同盟會。1905年,鍾因積勞成疾,赴杭療養,其間自習李善蘭的《植物學》,從此與植物學結下不解之緣。
1915年,湖南高師聘鍾氏為博物學副教授。翌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聘鍾氏為生物系副教授。1918∼1921年,鍾率領一行數人,踏遍了大江南北的11省區,採集臘葉標本1萬6千多種,計15萬餘號;木材、果實、根莖、竹類三百餘種。並用採來的標本設立北京大學植物標本室,開創了中國人自己採集植物、製作標本、用科學方法研究植物的歷史。
鍾氏受到中國傳統植物學的影響,注重中國古籍中植物名稱的考證和注釋,同時力求精確,但不肯輕易發表,以致終生論述不多。有些著述又毀於戰亂,至今我們見到的鍾氏著述寥寥無幾。但是,國內外植物學者曾用鍾觀光的名字命名他所採得的新屬種,如鍾木屬、觀光木屬,至於種名就更多了。
繼鍾觀光後,第二個大規模採集植物標本,並成為中國近代植物學界領袖的是胡先驌。
胡先驌(1894∼1968年),江西新建人。早年赴美學習農學和植物學。1916年回國,曾任南京高師農業專修班教授。任教期間,胡積極倡導採集植物標本,以供教學和科研,並屢次親率學生赴浙贛諸省採集,所獲標本數以萬計。
1922年,胡先驌和秉志、楊銓一起在南京建立了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胡氏任植物部主任,領導華東及長江流域各省的植物調查研究工作,並在所內設立了植物標本室。1928年,胡氏又與秉志共同在北平創辦了靜生生物調查所,並任植物部主任。從1932年起,出任所長,並在所內設立動植物標本室,還建立第一家木材實驗室。靜生調查所在他的領導下,成績斐然,成為當時全國最富聲譽的自然科學研究機構之一。
1933年,胡先驌發起成立「中國植物學會」,第二年,學會出版《中國植物學雜誌》,並任總編。
為了開發利用中國豐富的植物資源,1934年,在胡氏倡議下,靜生所和江西省農業院創辦廬山森林植物園。在此之前,胡氏還派員籌辦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由於胡氏的安排,才使靜生所在抗戰期間北平淪陷後,能有一安身立命之處,使一批科研人員在廬山和昆明兩地繼續研究。1940年,胡氏出任中正大學校長,抗戰結束,他帶領靜生所部分人員返回北平,重振旗鼓。
胡先驌畢生致力於植物學事業,先後寫作論文150餘篇,專著近20部,其中植物分類學方面發表的新分類群計有:1個新科、6個新屬和一百餘個新種。尤其是他在1948年與鄭萬鈞共同完成的水杉定名,更是轟動一時,獲得中外學者的好評。胡氏不僅在植物分類學,而且在植物地理、植物區系、古植物學和經濟植物學上,均有許多新見解。胡適曾說:「在秉志、胡先驌兩大領袖領導下,動物學植物學同時發展,……在文化上闢出一條新路,造就許多人才,要算是中國學術上最得意的一件事。」
中國近代植物學能擺脫拾人牙慧的局面,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是和研究機構的創建和人才的造就分不開的。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中國已有不少大學和研究所積極研究植物學,並造就和培養了一批學有專長的植物學者,對於促進中國植物學的發展,貢獻良多。
各大學與研究所從事植物學研究者約有一百人。研究機構在華北有:
一、北京大學生物系初期多注重採集植物,標本室所藏臘葉標本尤為豐富,後偏向植物形態和細胞的研究。
二、清華大學生物系主要採集河北植物,對藻類植物分類及植物生理和生態亦有研究。
三、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成立於1929年,劉慎諤主其事,專門研究西北部與北部植物,出版匯報及華北植物圖譜。
四、靜生生物調查所植物部,成立於1928年,胡先驌主其事,調查採集全國尤其是北方植物,並開展木材解剖研究,出版匯報、中國植物圖譜與中國蕨類植物圖譜。
五、北疆博物館(天津)係法人桑志華(P.E.Licent)在1932年創辦,採集並收藏有北方各省臘葉標本甚多。
在華東有:
六、中央大學生物系(南京)始於東南大學生物系,注重東南植物研究,採集並收藏江蘇全省、浙江、湖北、安徽、海南、福建、四川各省植物頗多,此外亦研究植物形態和細胞學。
七、金陵大學生物系、病蟲害系與森林系的植物標本室成立於1912年,是教會大學最先在東南各省採集植物者。主要標本採自江蘇、浙江、貴州、安徽、山東、四川等省,對林學及植物病理學亦有相當研究。
八、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南京),成立於1928年。這是由政府主辦的第一個生物學研究機構。1934年改組為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由王家楫主其事(1944年該所又擴大分成動物和植物兩研究所,分別由王家楫、羅宗洛主事)。主要任務是陳列來自全國各地送來的標本,同時也作些分類研究,出版Sinensia。
九、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植物部(南京)成立於1922年。這是中國最早植物學研究的專門機構,由胡先驌主其事。歷來注重長江一帶各省的植物研究,尤其在四川所採集的標本最為豐富,出版研究匯報。
在華中與華西有:
十、武漢大學生物系,注重湖北植物研究,對菌類植物解剖學、植物生理學有較多研究。
十一、西部科學院植物部(重慶)成立於1930年,全力採集研究四川與西康植物,為調查研究西部地區植物的基地。
在華南有:
十二、中山大學生物系與農林植物研究所(廣州)成立於1927年,由陳煥鏞主其事。廣泛採集廣東及海南島植物標本,出版Sunyatsenia。
十三、嶺南大學生物系(廣州)的植物標本室成立於1916年,採集廣東、廣西等地植物,尤以採集海南島植物規模最大,收穫最多。
十四、福建協和大學生物系主要採集和收藏福建產的植物臘葉標本。
十五、廈門大學生物系採集福建植物,也研究華南海藻植物。
隨著植物學教育和研究事業的發展,植物學者人數日漸增多,而中國地域遼闊,各大學、研究所分布較散,加強同行間的溝通並互相切磋,已成為學者的共同心聲。1933年八月,由胡先驌等19人發起,在四川北陪召開中國植物學會成立大會,當時會員人數達105人。大會通過了學會章程,選舉錢崇澍為會長。
1934年三月,學會發行《中國植物學雜誌》,係中文季刊,主要用半通俗式體裁登載純粹及應用植物學以及植物教學法等,以期「育成一般社會對於斯學之興趣」。1935年六月,學會發行《中國植物學匯報》,以英、德、法文專載國內植物學研究論著,並附載已在國內發表的研究論文摘要。
為了促進中國同國外的學術交流,爭取中國植物學家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1936年,學會派出李繼侗、陳煥鏞出席第六屆世界植物學大會。會上,陳煥鏞當選為該會分類學組執行委員,這是中國植物學家首次擔任國際會議執委。同年,陳煥鏞還應英國唐菖蒲學會之聘,擔任該會的名譽理事長,秦仁昌也當選為世界植物學會學名審查委員會委員。
中國植物學會的成立,表示中國近代植物學進入了獨立於世界植物科學之林的新階段。從學會成立到抗戰爆發前,可以說是中國近代植物學的黃金時期。由於抗戰的爆發迫使學會活動停頓,但是,許多植物學家在大後方,在極艱苦的環境下,仍然研究不輟。
中國近代植物學發展最迅速、成果最多的研究領域是分類學,這與中國近代植物學家所具有的本土化精神有關。
所謂「本土化」,就是以鄉土之愛為動力,化洋為土,使本土科學生根。這種精神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特別重視分類研究。中國地域遼闊,擁有世界最複雜的植物區系,對本國植物資源的調查、分類研究,是奠立植物學研究和教育的基礎。然而,對中國植物做近代分類學研究卻是由西方學者開始。自十七世紀中葉,特別是南京條約簽定後,大批歐美採集人員紛紛湧入中國,採走了大量珍貴的植物標本,許多特有的科、屬、種都被外人搶先研究發表了。這對中國植物學者無疑是很大的刺激,他們都「已知當務之急,莫過於採集分類」。
當時分散在各地的生物學研究機構都集中於分類,人才亦最多,同時各地的大學生物系也大都致力於分類,形成分類研究的繁榮局面。這從發表的論文可見一斑。就拿《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叢刊》來說,1922∼1942年間,發表植物論文百餘篇,全部屬於分類學。如苔蘚植物學奠基人陳邦杰的《東亞叢蘚科植物研究》,至今仍是世界各地研究該科植物的經典文獻。蕨類植物學奠基人秦仁昌的《水龍骨科的自然分類系統》,被譽為世界蕨類植物分類學史上的一大突破。真菌學奠基人戴其瀾的《中國真菌名錄》,為中國菌類分類學的傑作。藻類學奠基人李良慶、曾呈奎分別對淡水藻、海藻的分類研究,發表多篇論文,貢獻良多。至於種子植物分類學,更是人才濟濟,碩果纍纍。
中國近代植物特別注重分類學。最值得一提的是關於水杉的發現。水杉科植物起源於中生代下白堊紀,過去僅從化石中發現。1941年在四川首次發現活的水杉,1948年經胡先驌和鄭萬鈞研究,確定它與日本古植物學家三木茂所發現的兩種化石為一屬植物,並給以新的種名。
在近代中國欲發展植物學的實驗研究,在儀器設備、科研經費等方面,和分類學研究相比,條件差。但是,許多植物學者結合教學仍然做了不少基礎工作,獲得一些成果,開拓了中國近代植物學研究新領域。
例如在植物形態學方面,張景鉞在1926年發表了《蕨莖組織之研究》。這是他的第一篇論文,也是中國植物形態解剖學中第一篇開創性的學術論文。
在植物生理學方面,自錢崇澍1917年發表第一篇植物生理學論文《鋇、鍶、鈰對水綿屬的特殊作用》後,李繼侗、羅宗洛、湯佩松相繼投入植物生理學領域。在1949年的前二十年間,他們三人和同事及學生,總計發表了160篇研究論文,奠定中國植物生理學的基礎。
在植物病理學方面,章祖純1916年發表《北京附近發生最盛的植物病害調查表》,這是中國人調查植物病害的開始。此外,魏景超、戴芳瀾、鄧叔群等亦對植病學有貢獻。
在植物形態學和地植物學上,錢崇澍在1927年發表了《安徽黃山植被區系的初步記述》,這是第一篇地植物學論文。同年還發表《南京鍾山之森林》,成為研究中國植物生態學的首位學者。
在古植物學上,周贊衡是第一位研究植物化石的人,1923年他的〈山東白堊紀植物化石〉,開拓了中國古植物學研究領域。
在植物細胞學和遺傳學上,段續川、王宗清、吳素萱、鄭國錩分別研究黑穗病菌、鴨跖科植物、洋蔥等的細胞學,李肇傳研究玉米的遺傳學。
在植物化學方面,趙承嘏、陳克恢分別研究麻黃、延胡索等許多藥用植物的成分,貢獻良多。
綜上所述,中國近代植物學隨著西方植物學的傳入而萌芽,又建立自己的植物學研究群而逐步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盡管這段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戰火連連,科學與教育事業發展所需的物質條件很差,但是一批學有專長的植物學者,積極投入中國植物學事業中。經過一代植物學家的艱苦創業,在中國已建立起初具規模的生物學領域,在植物學研究的各領域有了豐碩成果。
劉學禮任教於上海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部
神祕的無線電波源
陳天健譯
天文學家在靠近銀河系的中心,發現了一個神祕的無線電波源。在對此區作密集觀測之前,並未察覺到它,如今它突然出現而且在光度上有大幅的變化。
研究人員以新墨西哥州的超大陣列電波望遠鏡監視人馬座A*的變化時,發現這位於銀河系中心的強烈電波源。該新電波源最初是在1990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觀測到的,但在同年十二月十一日的資料中並未顯示任何異常情形。這物體是個點狀電波源,位在人馬座A*的東南方35弧秒,也就是大約4光年的地方。
從前年十二月到去年四月中旬,天文學家已經對銀河系中心作了11次觀測,而每次電波源都顯示不同的強度。去年一月能量最強時,在波長20公分的波段顯示:它至少有和銀河系核心同樣大的強度!長久以來,此物體只能用無線電波來觀測,光學或紅外線波段的觀測顯示不出任何東西,因為後二者無法通過銀河系中央和地球間大量的星際微塵。
以三個不同頻率無線電波的觀測顯示,它的電波是來自在強大磁場中高速移動的電子,亦即源自一種稱為同步輻射的過程。然而,這個電波源仍然是個謎。
目前有兩個可能的解釋:它是一顆超新星或會重複爆發的新星。但此二種說法並不完全吻合觀測所得的特性。
現在研究人員仍然持續監視它的變化,他們還利用部分已完成的超長基線陣電望遠鏡,以其極高的解析力來蒐集它的資料。不過,至今這個神祕電波源所帶來的疑惑,似乎遠超過我們所能找到的解答。
(譯自Astronomy, August 1991.)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






 中华书局 原作名: 吴其濬 出版年: 1963-2



[轉引] 《科勒藥用植物》(1897),
Franz Eugen Köhler, Köhler's Medizinal-Pflanzen

科勒藥用植物是德國珍貴的的用藥指導叢書,Franz Eugen Köhler於1887年出版了三卷本。

該書是對赫爾曼·科勒(1834年 - 1879年)醫生成果的繼續。
出版社1883年至1914年出版了前三卷。完整版的出版是在1887年。雖然出版社聲稱有第四卷,但是從來沒有出版。


Kohler's Medicinal Plants (Köhler's Medizinal-Pflanzen in naturgetreuen Abbildungen mit kurz erläuterndem Texte : Atlas zur Pharmacopoea germanica) is a German rare medicinal guide published by Franz Eugen Köhler in 1887 in three volumes. It was written by Hermann Köhler, edited by Gustav Pabst, and contains some 300 full page chromolithography plates by the illustrators Walther Müller, C.F. Schmidt, and K. Gunther.
Koehler and Kohler are alternate spellings of the name Köhler.




File:Rosmarinus officinalis - Köhler–s Medizinal-Pflanzen-2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