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轉載]都市中互助合作的食物網絡/Robert van de Walle, 陳璿妃譯

都市中互助合作的食物網絡


都市叢林中實現農耕生活不是夢想!許多先進國家的大城市,愈來愈多人們開始於住家或辦公大樓的屋頂、陽台進行環境綠化,甚至栽植作物;馬路上、荒廢的街角或社區內也有更多人實際嘗試小施農法。諸如此類的「游擊式農耕」,是民眾善用都市空間、土壤、水與地方智慧,試圖創造友善、提供更適宜生態及城市同步發產的環境。

非常感謝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的會員志工─陳璿妃女士,協助翻譯國外最新的期刊資料,期待各位對於樸門有興趣的朋友,能透過此文多一些了解及認識都市農耕。
 
譯自《Permaculture Activist》2010年春季號,第75期
原作者:Robert van de Walle
譯者:陳璿妃(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會員)
在自己的庭院中種植自己食物當然是在地食物運動的最終目標。這是不是在都市裡取得食物的最好的方式?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住在都市裡的人們不願意種植自己的食物?因為當我們從農村遷移到都市,我們變的沒有空間、時間、知識、技能或是機會來種植我們自己的食物。雖然有以上種種的限制,我們仍然可以在都市裡運用樸門永續生活設計的原則來克服這些障礙。

我們在奧克蘭的新型共住社區已經開始實踐樸門永續生活設計。我們自己養蜂來取得蜂蜜,養雞來取得雞蛋,甚至利用土壤過濾灰水來取得乾淨的地下水;我們駕駛植物油發動的交通工具、開電動車、騎腳踏車;我們走路;我們有不同的年齡層,從小孩到老人;我們有不同形式的家庭,包括一般的家庭、同居、單身;我們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一齊吃晚餐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那是我們承諾彼此認識、互愛、讚美的重要關鍵。尋找在地食物變成我們生活中的重要行程,在過去的二年,我們探索了食物的來源,發現當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案,我們決定把這些訊息公開,跟廣大的群眾分享。

我住在一個大都市裡,我喜歡都市生活裡的一個重要的步驟:那就是邀請大家提供意見。如果我們得到的答案的過程沒有讓大家參與,而是在一個很空洞的狀況下發展出來的,解決方案通常有點勉強。在此提出一個成功的案例,我們有些鄰居害怕蜜蜂,所以我們很小心的放置蜂窩以避免干擾我們的鄰居,我們跟鄰居討論到蜜蜂,也跟他們分享我們採集到的蜂蜜。因為我們跟鄰居建立了良好關係,所以當他們在院子發現蜜蜂時會跟我們聯繫,而不是打電話給蜜蜂終結者。

區域食物網絡在都市裡種植作物要考慮那幾個面項?像是:都市裡可以生長那些作物?那些作物可以種在後院?要種在建築物中間的狹長地帶?種在屋頂?種在社區菜園?種在校園的邊緣?停車場?有待規劃的都市用地?沒有人使用的地?因為都市裡分散、堆疊的特性,讓我們有很多機會在這裡種植作物。但是最重要的是公共政策必須改變,如何讓公眾輿論支持地區食物?

我們的共住社區用不同的方法來達到食用在地食物的目的。我們種了部份自己的食物,並且跟在地的酪農戶購買乳製品,這樣我們可以吃到更多當季的食物。在超級市場裡,我們經由食物標籤上的產地來源,來選擇食物。我們很幸運的住在舊金山海灣地區,這裡有很棒的天氣以及多樣化的微氣候,所以我們可以在特殊的店裡買到在地農場生產的醃製食物。我們加入CSA,同時也從社區菜園收穫作物。我們的食物很少旅行超過1500英哩,大部份的食物來源都是在150英哩內。

在美國,CSA及社區菜園正在蓬勃發展,有些人嘗試在屋頂種菜,有些地區人們食用的全是在地食物。

探討社區菜園的問題解決方案雖然這裡的氣候是溫和的,但是想要在都市裡建構一個菜園仍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都市裡,樸門永續生活設計地圖幾乎沒有用(我們的地小於十分之一英畝),但是其設計的要件仍然是重要的考慮因素,例如將廚餘堆肥放在廚房的窗戶下面時會產生困擾。其它在都市裡必須考慮的要件包括:太陽、陰影、水、鄰居、是否破壞公共財產、垂直度、害蟲及緊急出口(方便警察、醫療人員、消防人員進出)。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有太多的期望,就像是子宮或是一個神聖且複雜的幾何結構,設計無法落實於實際可運用的有限空間中。我們大家一齊往後思考了許多步驟,也寫下了我們的期望。這張清單引導了整個設計,我們想要:非直線的小徑、突起的花床、隱密的空間、不要一行行種植、鎖眼花圃;我們也想要戶外聚會的空間、雞舍、養蜂的地方、種植果樹的區域;我們也想要更多的空間做更多的事情。之後我們了解到需要跟共住社區的每一個人溝通,像是哪一個花床已被種植,因此不要再種其他的植物,也發出訊息告訴大家那一種作物即將收成。我評估了這一群人的知識以及對這個花園的承諾之後,決定改變原本期待的、建立一個不翻土食物森林的目標。當然畫圖及當場速寫可以避免設計圖的內容物超過實際可以使用的空間,更糟的是我們一直沒有考慮到陰影,當然那是不可能的。最後我們到花園裡去看看如何實踐我們的設計,我們在花床邊放置水管,決定花床的寬度為四英尺、通道要狹窄些,這樣方便我們實際運作。

簡介:在你的庭院中種植食物當然是在地食物運動的最終目標。
我們如何達成共識:在共住菜園中擁有一個聚會空間,成為樸門永續生活設計中問題解決的最佳範例。一開始,一個東西向的圍籬被一顆又大又老的柳樹阻斷,這棵老樹也分隔了我們在城市中的地。大家有不同的需求,而每一塊的狀況不同,住在陰影區域的人想要多一點陽光讓植物生長,住在陽光充足地區的人想要有一個戶外聚集場所(當然有陰影時會更受歡迎)。但是當我們同意拆除圍籬,交換土地這件事情很快的從不可能變成可能。在都市裡拆除圍籬是一個很有力的表態跟象徵。圍籬邊緣的土地通常很少被利用(即使只是種植),垃圾被放置在圍籬邊緣。當我們達成協議後,有一個經驗工作法則在此應驗:原來我們失去的空間跟圍籬的高度成正比,開墾這塊土地之後,整個組合起來的花園感覺上比實際上我們土地的面積加在一起更大。一旦我們拿掉圍籬,柳樹下的樹蔭很明顯的就是我們戶外聚會的場所。柳樹所在地的地主,原本擁有一個充滿陰影的花園,大家為了回報他提供這麼好的聚會場所,也給了他一塊陽光充足的土地。

我們發展一種混合著覆蓋物及hugelkultur花床的設計(hugelkultur是德國式高花床,用大片的木質覆蓋物,蓋上土壤及較輕的物質)。我們就地取材及使用當地的資源得到一些好處:下層的土壤微生物長的很好,從很久未修剪的果樹取得的樹枝及莖成為花床中的樁及編織面,木質碎片成為養分及保水層。我們設置一個傳統的、全年生長的花園,我們從「Toby Hemenway’s backyard permaculture, Gaia’s Garden」這本書裡得到這些點子,花床的設計我們使用Ianto Evan’s planting guide。我們密集種植蘿蔔、胡蘿蔔、萵苣以及一些綠色的菜像是芥茉、甘藍、葉甜菜。
這些密集種植的作物二個星期之後就收成了。我們吃掉整棵植物,也讓花床變的稀疏,這樣可以使那些尚未收成的植物有更多的空間成長。有好幾個月的時間我們有二十個人吃掉所有的沙拉,那些蔬菜種在一個小於八十平方英尺的高花床上。在這裡雜草是無法生存的。有些害蟲在上面爬行,但是那些苦芥茉讓它們很困擾。密集種植也可以避免我們的貓把花床當作廁所。這種類似茂密森林般的種植方式可以讓植物們彼此照顧,非常值得我們花時間去學習如何收獲這些植物,這也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的過程。

簡介:如果我們得到的答案的過程沒有讓大家參與,而是在一個很空洞的狀況下發展出來的,解決方案通常有點勉強。
例如我們有一位訪客想要在花園做一點工作來回報我們的熱忱接待。他因為不了解不翻土的好處,也不知道酢漿草植物固氮的妙用,他把我們花園裡的 oca starts(Oca是一種酢漿草植物,它的塊莖可以食用)當作雜草除掉,所以當我回家整理花床時看到土壤因為暴露在陽下而變的乾燥,貓咪很興奮的發現一個可以大便的地方,小小的、剛形成的塊莖被棄置在雜草堆裡。如果沒有適當的教育,縱使工作者有非常好的想法,也會產生很不好的結果。我們把帶刺的玫瑰莖放在空地,來避免貓過來抓及翻動那些已經播下萵苣及胡蘿蔔種子的土地,同時也不會讓雜草在這裡生根,造成更多的災難。

我們的花園生產:蠶豆、紅豆、豌豆、樹豆,幾乎每一種芸苔屬植物都有被種過(像是甘藍、白菜、球莖甘藍),覆盆子、醋栗、蕃茄、菠菜、甜菜、任何品種的萵苣、馬鈴薯及各種的瓜類。我們也種了梅子、檸檬及橘子樹。我們從橄欖樹上摘橄欖做醃漬橄欖。我們嘗試種植多樣化的植物,嘗試了解我們可以生產多少多樣化的食物,讓人驚嘆的是我們可以達成這個任務。

雖然我們改善了土壤的肥沃度,也用了間作的方式來增加產量,但是距離自給自足還是很遙遠。很感恩的是我們有支援在地生產者,也同時被他們支援。

建立在地食物的經濟體系
都市裡通常會建立法律來避免作物種在公共區域,但是我們似乎忘了我們當我們收穫時,收穫的食物也同時招惹害蟲,或許有一天我們會運用法律來阻止作物種在建築物的中間地帶,但是現在我們仍然支持人們種植自己要吃的食物。在都市裡,社區農園及附近的農場是人們食物的來源,這已是大家認同的公共政策。

簡介:都市裡通常會建立法律來避免作物種在公共區域。
以物易物是另一種方式的自給自足,這樣可以讓更多朋友及家庭分享彼此的空間及勞力。這些交換的食物包括蜂蜜、德國泡菜、醃製檸檬、黑莓乾、梅子醬、蘋果汁。如果你家的瓜藤長的非常茂盛,下個月鄰居們就會收到瓜了。相信任何一位讀者會有類似的經驗,發現爛掉的水果掉落人行道,或是結實累累的的樹枝阻礙了人行道,如果你檢起一粒水果,把它吃下去,你就是在實踐這個在地的覓食運動。這個層次的食物採購最好是由鄰居間組織起來,在奧克蘭我們這個組織叫做Forage Oakland,覓食(Forage)是一個特別的、游擊式的活動,當然覓食的時候要尊重其他人的權利與財產,我們聚集前會請求得到允許,我們提供重要的服務:交換一些很重要的水果、移除老鼠食用過的食物。大部分的家庭肯定我們的服務。

覓食是食物生產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層面,伴隨著我們其他的目標:吃在地的食物、吃當季的食物、跟社區當中不愛與人打交道的鄰居互動、讓害蟲比較不愛居住在我們的城市裡。

最後一個層面是市場,這是一個最不自然的層面。當然有些食物還是很難在附近的商家買到,但是當我們採買時,我們可以讓我們的眼睛專注於地區生產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酒類,這是用我們的錢來投票,單純又簡單。如果我們看到一個來自智利的蘋果,先選擇一個當地種植的蘋果吧!(如果當地沒有種植蘋果,選擇當地種的梨也不錯!)。如果看到從Chico來的啤酒,先選擇加州生產的啤酒吧。

食用在地食物不只是用你的金錢投票,而是一種承諾,藉由尋找及支持在地的食物生產者,你鼓勵了向上提升的食物正義。奧克蘭的People’s Grocery是一個以社區為基礎的組織,這個組織對於我們面對的健康、環境及經濟上的挑戰都有很有創意的解決方法。這個組織正在把在地食物帶入西奧克蘭,這裡是一個食物沙漠,僅有一個超級市場供應25000人的食物,許多住在這個區域的人們到小商店裏買東西,這些小商店裡架子上只有百分之一的空間會提供新鮮的農產品。

用心的在都市裡建構一個密集、彼此互相聯繫的食物網絡就像在都市裡建構一個花園,生產自己所要吃的食物一樣的值得。為了得到足夠的卡路里及營養,我們需要互相依賴,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在地食物經濟體系。

經由互相合作,我們變的有力量就如同單一種植的作物容易受到害蟲及天氣的變化的影響,中央集中管理的食物配銷制度(就像我們現在的超級市場)也會發生問題。但是我們卻應驗了一句真理:問題也同時是解決方案,我們認知到奧克蘭因為缺少超級市場,卻有許多的在地生產者,使得她成為一個食物互相合作的最佳範例。

作者:Robert van de Walle是樸門永續生活設計家,也參與加州奧克蘭新型共住社區的設計,他分享了幾種不同方法來達成在地食物的目標。他在網路上分享如何從一個痛苦的富裕者成為一位都市樸門永續生活的啟發者,請拜訪:http://homeofthefuture.blogspot.com

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網文轉貼] 白宫菜园


白宫菜园

白宫菜园由米歇尔·奥巴马在2009年3月开始建立,至今已为总统奥巴马一家、白宫宴会活动甚至华盛顿一个食物救济站提供了许多新鲜水果和蔬菜。

白宫菜园 - 开辟

3月20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中)在华盛顿白宫的南草坪翻动草皮松土。3月20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中)在华盛顿白宫的南草坪翻动草皮松土。
米歇尔·奥巴马当天带领一群小学生在白宫南草坪“动土”,正式启动把面积大约102平方米的L型草坪改造成菜园的计划。这里种植出的有机食物将供“第一厨房”和华盛顿其他厨房使用。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白宫首次开辟菜园。

成员

来自华盛顿班克罗夫特小学的26名小学生“第一夫人”米歇尔。

劳动

米歇尔和孩子们翻动草皮的松土过程进展较慢,不得不让原先站在一旁的“御厨”也下地“耕作”。 最后,米歇尔甚至求助于前来拍摄的记者。[1]

白宫菜园 - 种植蔬菜

白宫主厨带着当地学生在种植活动中种菜白宫主厨带着当地学生在种植活动中种菜
米歇尔与小学生的“破土”仪式后,工作人员将根据白宫厨师的“菜单”及季节种植多达55种蔬菜。另外,菜园里还会安两个蜂箱。

首批种植的作物包括菠菜椰菜、各种莴苣羽衣甘蓝和一些罕见香草品种,预计2009年4月下旬就能迎来首批收成。
依据奥巴马的口味,芝麻菜可能最为“畅销”,而甜菜将备受“冷落”。此外,园内将种植芫荽叶、粘果酸浆和红辣椒,用以烹调奥巴马一家钟爱的墨西哥食品。

白宫主厨助理萨姆卡斯说,园内蔬菜将提供给白宫厨房和白宫附近的慈善机构“米丽娅姆厨房”使用。[1]

白宫菜园 - 平常护理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右)带着当地学生在种植活动中种菜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右)带着当地学生在种植活动中种菜
不过,奥巴马不大可能“坐享其成”这些劳动成果。虽然后勤人员承担菜园大部分培育工作,但包括奥巴马在内,“第一家庭”全家都将帮忙除草。

此外,白宫一些工作人员已志愿参与部分菜园种植,班克罗夫特小学的学生将协助种植、收割和烹调蔬菜等工作。[1]

白宫菜园 - 成果

按白宫说法,截止2011年3月菜园产出2000磅(约合746公斤)新鲜水果蔬菜。

菜园出产的果蔬品种繁多,绿色无污染,颇受白宫主厨赞赏。白宫面点主厨比尔·约西斯先前说,他喜欢用从菜园收获的香草制作甜品。[2]  

白宫菜园 - 评价

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白宫首次开辟菜园。上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时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夫人埃莉诺罗福斯发起一场“自家种菜运动”,帮助全美民众渡过战争时期难关。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说,这一次,美国需要对付的不是战争,而是肥胖。

白宫做法得到不少好评。

纽约州波坎蒂科山著名有机食品餐厅“Blue Hill at StoneBarns”店主丹巴伯说:“米歇尔奥巴马的影响力和白宫菜园能传达重要信息,提醒人们吃得健康、吃得美味。我相信这种信息能带来真正变革。”

《杂食者的困境》作者迈克尔波利安告诉美国广播公司记者,菜园虽小,意义深远。

“在经济危机时期,一座菜园能提供大量新鲜健康蔬菜,”波利安说,“但同样重要的是,它倡导一种重要思维模式,让人们和食物亲密接触,不增加开支就实现健康饮食,同时意识到我们可以减少对产业化食物链的依赖。”[1]

白宫菜园 - 分享种植心得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2011年3月16日说,她打算出书,与读者分享自己在白宫南草坪菜园种菜的经历。

米歇尔与美国皇冠出版集团签订图书出版合约。新书预计2012年4月上市,以纸版和电子版等版本发行,书名眼下未定。美联社说,新书出版收入将全部捐赠慈善机构。

初衷


谈及出书初衷,“第一夫人”表示,菜园受到高度关注,她经常接到关于白宫菜园的各种提问,希望经由这本书解答公众疑问。“我们想与更多美国乃至其他国家民众分享这个故事。”

米歇尔一直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按皇冠出版集团说法,新书“富于启发性和教育性”,将向读者提供打造社区、学校或城市菜园的点子,还将与公众分享一些“第一家庭”青睐的健康食谱。[2]

参考资料:
[1]^引用日期:2011-04-12
[2]^引用日期:2011-04-12

以上擷取自: 互動百科, http://www.baike.com/wiki/%E7%99%BD%E5%AE%AB%E8%8F%9C%E5%9B%AD



花蓮樸門影像課程片單 -- 花蓮樸門部落


花蓮樸門影像課程片單


★注意:所有花蓮樸門課程影片皆不用於營利販賣使用,請勿下載盜拷販賣!!

請按下課程名稱即可觀賞影片

2012 花蓮合作人培訓初階課

講師/邱奕儒     慈濟大學助理教授 花蓮樸門部落發起人


講師/吳梅相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前監事主席





講師/李宜真     英國舒馬克學院轉型經濟碩士候選人


2012 花蓮樸門部落志工培訓課程



講師/邱奕儒、王慧芝、許素桂、湯平 

講師/邱奕儒、顏嘉成


講師/廖美菊、邱奕儒


講師/唐敏 樸門永續設計講師

講師/唐敏 樸門永續設計講師

講師/唐敏 樸門永續設計講師


講師/許素桂、陳冠輝、邱奕儒


講師/邱奕儒、湯平


講師/邱奕儒 陳秀枝

講師/邱奕儒與全體學員

2012.03.20我走進華德福的心路歷程
講師/成虹飛 新竹教育大學教授



~樸門實作活動影片~
講師/亞曼 樸門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講師/亞曼 樸門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講師/亞曼 樸門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講師/邱奕儒  花蓮樸門永續生活協會理事長

講師/邱奕儒  花蓮樸門永續生活協會理事長



第三期樸門永續生活系列課程

講師/劉啟祥先生 花蓮農改場資深助理研究員


講師/蔡建福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


講師/楊大吉 花蓮農改場作物環境課課長


講師/宋秉明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講師/陳紫蛾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講師/蘇銘千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講師/張瑋琦 新竹教育大學教授


講師/劉德輔 天使部落負責人&生態村推動者


講師/阿力曼 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講師/ean Cycon 丁氏公平交易咖啡Dean's Bean創辦人


講師/張娟芬  時報十大好書、聯合文學等多項文學得獎作家


講師/府 花蓮國軍醫院主治醫師


講師/府 花蓮國軍醫院主治醫師


講師/迪查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執行長


講師/伊莉莎白‧韓德森 (Elizabeth Henderson) CSA推動及實務工作者


講師/顏嘉成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生


講師/見直紀 半農半X研究所代表


講師/吳水雲 光合作用農場負責人


講師/劉德輔 天使部落負責人&生態村推動者


講師/倪禮豐 花蓮農改場土壤肥料研究室主持人


講師/廖美菊 花中退休金牌生物老師


講師/陳孟凱 合璞農學市集負責人


講師/余定國 國際自然醫學認證合格醫師


講師/廖美菊 花中退休金牌生物老師


講師/陳煥章老師 慈濟大學心理學講師


講師/許瑞云 慈濟醫學院教授


講師/黃御璽Nirbhay 資深瑜伽老師


講師/陳鴻圖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講師/潘繼道 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


講師/潘繼道 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


講師/李文茹 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第二期樸門永續生活系列課程

講師/王玉萍 花蓮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負責人


講師/邱奕儒 花蓮樸門部落發起人


講師/邱奕儒 花蓮樸門部落發起人


講師/林鍇岷 建築師


講師/唐敏 樸門永續設計講師


講師/邱奕儒 花蓮樸門部落發起人


講師/秀明農法與自家採種的實踐者李慶豪與許素桂


講師/邱奕儒 花蓮樸門部落發起人


講師/唐睿謙 荷蘭藉資深瑜珈修­行者


講師/ ­­謝光榮 知名室內設計師


講師/邱奕儒 花蓮樸門部落發起人


講師/雲力思 原住民族歌手

講師/張瑜芳、張詠萱 《慢活蔬食義大利》作者


~其他影片~